如果聚落保存這樣做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如果聚落保存這樣做

工作假期:公共資源有效投入的新途徑

2009年06月24日
作者:顏世樺(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2009年寒假期間,由本會(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招募了一群不畏強風天寒的伙伴,到了澎湖望安花宅聚落,完成了以聚落民宅整理為任務的工作假期。雖然,冬天的小島風光與豔陽藍天的夏日風情大異其趣,卻更能展現在地生活的真實面貌以及獨特的魅力。大夥在廢棄倒塌的廢墟中除草、清理、回收建材,也學著修復「菜宅」、撿拾海菜,體驗著一般遊客所無法體驗的聚落文化。這樣的經驗,提供了正在為聚落保存尋找出路的同伴們一個新思維,就是設法使公共資源投入聚落,利用工作假期模式一方面在漫長又不確定的修復過程中,做階段性整頓與預備工作;另一方面,藉由外來者的參與,對聚落文化凝聚更清晰的特色與認同。

從古蹟修復到民居修復的窘境

自80年代起,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或是稱為古蹟保護)越來越受重視,無論是學界、民間或公部門,也投注相當多的關心與資源。因此,除了各類古蹟陸續的指定與修復,也漸漸注意到古蹟周邊環境以及街道、聚落的保存。面對這樣的轉變,政府部門卻也面臨了修復經費龐大、後續維護不易等難題,使得「區域性」的文化資產保存遭遇挫折。這中間最直接的問題來自於政府出資補助修復的對象由單一古蹟建築,變成聚落中多已頹圮的民居空間,真要「雨露均霑」恐怕政府非破產不可!

整理花宅傾倒古宅搜集保留舊建材;攝影:古都基金會整理花宅傾倒古宅搜集保留舊建材;攝影:古都基金會協助整理傾倒古宅;攝影:古都基金會

此外,民宅修復經常牽涉產權複雜及居民意願的問題,更使得修復工作曠日廢時。另一個更關鍵問題是:聚落要怎麼保存?保存些什麼?真若完成聚落中建築物的修復,真的就能達到聚落保存的目的嗎?就國際文資保存趨勢與潮流而言,「凍結式」的古蹟保存,已被「永續式」的環境復育所取代。也是從過去專注於「菁英文化」漸漸轉移到「常民文化」的重視。很遺憾,就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實務來看,仍然是共識不足。無論公部門或在地居民,對於聚落保存的願景想像,僅僅寄望於建築的修復而顯得創意不足。同時,有限的公共資源亦使得修復工作停滯,甚至是利益分配因素,使得修復的目標及保存的價值受到嚴重扭曲。種種原因都使得聚落保存狹隘到公共工程的發包標的物,或淪為口號式的自我安慰!

花宅經驗

手工花宅饅頭;攝影:本會澎湖望安花宅為全國第一個依據文資法登錄之「重要聚落」,過去就一直受到學術界聚落研究的注意,直到幾年前,世界文化遺址基金會將花宅聚落列入全球百大瀕危古蹟名單中,才再獲更多的重視。陸續經由公部門資源的投入,促成聚落保存的初步研究,並由村民自組「台灣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推動保存。在缺乏「聚落保存計畫」的情形下,公部門現已補助修復部分民居,數量上不及總數(約150棟)的10%。保守估計,若一棟民居修復工程費以500萬元計算,全數修復完畢至少需要7、8億元以上!再以修復所需時間來看,若每年以20棟計算,最快也要7至8年!當然,聚落保存不只是修復建築,還包括周邊配套計畫,以及後續經營管理的規劃。因此,僅僅是公共資源投入與執行的繁複程度可見一斑,何況是聚落民眾與民間團體的參與,以及過程中種種不順遂的外部因素(政策、政治、地方勢力、經濟環境等)。

等!等!等!是聚落現況的真實狀況,等公部門挹注經費、等居民有保存共識、等外出青壯回鄉經營、等觀光客能絡繹不絕、等一年又一年。在「坐以待斃」的過程中,可以很消極,卻也是創意經營的絕佳時機。聚落可以有時間來蒐尋在地文化,也可以測試環境接受改變的容忍度,更可以嘗試任何永續發展的可能模式。這比起「一次到位」的「樣板(民俗村)」保存工程,似乎更為自然、更為細緻、更為真實。

過客、遊客、部落客

靜心花宅;攝影:本會在澎湖觀光活動中,望安習慣作為「南海(七美、望安)」路線的一站。遊客自搭乘的客船上魚貫上岸,早已安排好的遊覽車帶大家「環島」導遊,約莫二小時,再催促上船趕往下一站。因此,在花宅看到景象經常是導遊帶著整隊的遊客,由聚落主要通道經過,偶爾在「桂花巷」、「長發」、「曾宅」前停留拍照解說。與其說是遊客,不如說是「過客」還比較貼切!有些則提供出租摩托車遊覽島上風光,由於自主性較高,能穿梭聚落巷弄、光顧村中小店,或許比較能算是「遊客」!相較於工作假期的方式,讓人能夠在聚落中停留比較久的時間,有機會體驗在地生活,與在地居民接觸,更能夠期待以觀光旅遊來帶動地方發展,而不是走馬看花。若能更進一步讓外來的人和地方產生互動,對這塊土地產生情感,甚至願意留下來生活(習慣性、週期性)而成為「部落客」,則更能夠為聚落生存帶來更強的動力與支持。

如果工作假期帶來的不只是志願性質的服務,也能帶來觀光旅遊對地方發展的助益,或許公部門在考慮龐大的修復經費籌措時,可以先嘗試提供聚落發展工作假期的可能性。若每年能夠持續補助民間團體或地方組織一百萬元,辦理5至6次的工作假期,每次能夠整理2至3處的聚落環境、擴大參與的在地人數、發掘未被注意的的地方特色,7、8年下來,花費不過千萬,不只能帶給聚落二、三十處整理過的空間、幾十個新成員以及地方故事的出版流傳,還能讓更多的過客成為遊客、讓遊客願意投入部落客的行列。不然,花更多的錢、更多的時間、修更多的民宅,充其量只是提供更多過客觀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