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空閒的一天,我總喜歡一個人拎著相機,在晨光中漫步於大潭仔步道,讓這悠閒的一天有一個美好的開始。我不會待太久,通常只花兩小時,這兩小時往往走不遠,我計算過,大概只走一百公尺的距離,因為,總有一些小昆蟲讓我流連不已,因而頻頻擔擱腳程。
2009年07月02日,一片綠葉上,一隻小昆蟲,從頭到腹末約只0.5公分長。我原本只想順道拍一張牠的照片就繼續我的漫步。沒想到,透過相機的液晶螢幕檢視牠時,竟發現牠的兩顆複眼上面有橘紅色的突出物,這突出物的外型讓我聯想到椿象的卵,我再仔細地觀察,真的非常像某種椿象的卵,我於是猜想,會不會有一隻椿象在產卵時就這麼剛好,將卵產在了這隻蜉蝣的頭上?!
回到家,檢視我曾拍過的椿象卵,確實有一種椿象卵的外形與蜉蝣複眼上的突出物很相像,只是顏色不同。我心想,如果這隻蜉蝣複眼上的突出物真是椿象的卵,那肯定是極為滑稽的畫面了。因為,那意謂著某一天,某隻椿象,將腹部末端舉到了蜉蝣的複眼上,然後,準確地產下了卵。當然,我也懷疑會不會是這隻蜉蝣的造型本來就如此?不過,即使牠的外貌天生如此,也還是滑稽,因為實在很難想像會有昆蟲長成這般樣貌的?
台灣似乎沒有蝣蝣圖鑑,翻閱張永仁的兩本《昆蟲圖鑑》也沒收錄蜉蝣目的成員。轉而連上網路,在《嘎嘎昆蟲網》裏尋索。幸運地,竟發現了一模一樣的蜉蝣,說是四節蜉蝣科Baetis這一屬的成員。嘎嘎將這兩顆突出的複眼構造,形容為兩杯蛋糕,由於他確實將這突出的構造特寫的極為清晰美觀,看來確乎美味可口極了。
從嘎嘎拍攝的清晰照片來看,橘紅突出物的頂端確實可見由小眼構成的複眼特徵,但,若是如此,那麼位於橘紅突出物基座的複眼造型又是什麼呢?這種蜉蝣的複眼構造實在太特別了,究竟是什麼樣的天擇(或性擇)壓力,竟如此強大地型塑牠的複眼,必須演化出如此誇張,奇特,同時不可否認也是美感的外觀呢?
大自然,確實是昆蟲觀察家的美術館,作品琳瑯滿目,藏於某個角落,不經意就可能出現在你眼前,讓你驚喜,讚歎。而作品的創生者,往往隱於未知之中,或許有人說是藉由上帝之手創造的,但無論如何,誰親眼看見過正在創作中的上帝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