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端午節落在星期四,調整放假後,有了四天連假。邀了一群伙伴,南下屏東觀察昆蟲。假期的第一天,天氣陰有雨,但還不至傾盆,所以仍可觀察昆蟲。選擇的觀察地點在雙流森林遊樂區。我去過的森林遊樂區,多不免帶有人工,卻又不失自然風味,因此,往往還滿合適昆蟲觀察的。
一位伙伴發現力不差,在台灣欒樹的葉背找到了一隻毛毛蟲。這隻毛毛蟲不應該稱為毛毛蟲,因為牠身上並不滿佈著毛,而是長滿棘刺,或許該稱牠為刺刺蟲。這隻刺刺蟲在我數年來的觀察經驗裏,未曾見過,牠的長相極為特殊,也極為美麗,引發了我想知道牠真實身份的好奇。
我首先思考的是蝶類的毛毛蟲,因為台灣的蝴蝶圖鑑非常多,所以蝶卵、蝶幼蟲、蝶蛹和蝶成蟲的照片,都可藉由圖鑑將牠的真實身份找出來。但印象裏,似乎沒有這樣造型的蝶類幼蟲,一些蛺蝶類幼蟲是長了些棘刺,但並非這樣類型的棘刺。所以,我便研判牠應該不是蝶類幼蟲,而是蛾類幼蟲。但,牠是什麼蛾類的幼蟲呢?一時我還理不出頭緒。
台灣是有些蛾類圖鑑,但就攝影和印刷的角度來看,似乎還不夠迷人,所以我並沒有認真蒐羅蛾類圖鑑的書籍。我只翻找自己擁有的昆蟲圖鑑,企圖在蛾類的圖片裏找到這隻刺刺蟲的真實身份。一翻閱才發現,所謂蛾類的圖片多是成蟲的,少有幼蟲的。這讓我不禁思考,或許台灣也需要幾本毛毛蟲圖鑑。
毛毛蟲圖鑑未必不吸引人,例如:徐仁修在《動物記事》就寫過一篇【千面怪客毛毛蟲】的文章。這篇文章附了許多蝶、蛾的幼蟲照片,色紋和造型實在美麗且有趣,更有一些毛毛蟲的擬態功夫非常了得,這讓徐仁修從此愛上拍攝毛毛蟲,他寫道:「與毛蟲的接觸,讓我對牠們的求生辦法生起莫大的好奇與興趣。也從此開始,觀察各種形形色色的毛蟲,成為我在大自然觀察中重要的項目之一。」
有些蛾類成蟲,外觀和色紋極為美麗;另些蛾類成蟲則在造型上取勝;不過多數蛾類的成蟲既色紋不豔且造型單調。但這些色不豔、型單調的蛾類成蟲卻可能擁有美麗的幼蟲。很顯然,我拍到的這隻蛾類幼蟲就屬此類。
一開始,我不知該以什麼樣的關鍵字,在網路裏尋找牠的身份,若要一個網頁又一個網頁地比對一張又一張蛾類幼蟲的圖片,那將猶如大海撈針般困難。我於是冒昧寄了刺刺蟲的照片給從事台灣蛾類分科整理的吳士緯先生,我不認識他,只從網頁知道他專研蛾類,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他的回信,並告訴我刺刺蟲是斜帶黃舟蛾(Dudusa synopla)的終齡幼蟲。
有了這一名稱後,我在網路和圖鑑書籍裏,便可輕鬆查閱關於這隻刺刺蟲的相關生活史資料了。斜帶黃舟蛾的另一中文名稱為黃蕊尾舟蛾。我對這一名稱是有印象的,2007年9月2日在大坑山區,我曾拍過牠的成蟲。就外型來說,我不該對牠有印象的,因為牠的色紋並不鮮豔美麗。但牠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行為卻令我印象深刻,當我輕輕朝牠吹一口氣時,牠會將腹部尾端彈翹起來再迅速放下。若再吹一口氣,牠又會重覆一樣的動作,讓我覺得牠真是隻有趣的昆蟲,令人難以對牠忘懷。
對昆蟲觀察者來說,在野外實地觀察昆蟲,並將這些昆蟲拍照的過程是一種樂趣。當這些昆蟲照片傳輸進電腦後,為了尋找牠們真實身份的過程,往往也會因意外的收穫,而擁有另一層面的樂趣。我想,昆蟲觀察不只是一種體驗自然的方式,透過對一隻昆蟲身份的確認與生活史的了解,其過程往往也考驗著昆蟲觀察者的耐心,同時也會一步步建立起昆蟲觀察者的求知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