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珊瑚礁的百年孤寂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小琉球珊瑚礁的百年孤寂

2009年10月01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珊瑚礁演化生態遺傳實驗室研究員)

2009年8月31日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再回到小琉球。12年過去了,一直沒有勇氣再踏上台灣唯一的珊瑚礁島,只因為不敢面對的是一個在珊瑚礁百萬年演化歷史洪流中的悲劇──小琉球珊瑚礁的百年孤寂。

小琉球珊瑚礁現況。圖片提供:陳昭倫這次再讓我回到小琉球的理由是來參加由中山大學所舉辦的南海岸生態活動隊,4天3夜的潮間帶珊瑚礁生態調查。身為23年前與中山大學海資系小琉球南海岸生態活動隊的創始幹部之一,這次回來的身分已是刺絲動物組的指導老師。

1986年的小琉球真的是一個純樸小漁村島,同時也是台灣遠洋漁船的母港,一首陳一郎所吟唱的「走船人的純情曲」,描述遠洋漁船上的年輕船員離開琉球港時與情人分離的哀愁,也吟唱著對故鄉珊瑚礁的思念。當年的小琉球周邊的珊瑚礁生態發育相當完整,從潮間帶一直到達十幾米的水深,佈滿了珊瑚、海葵等刺絲胞動物,更多的是滿地的海星、海膽和海參。對於一個大三剛學會浮潛的學生來說,清澈的海水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小琉球真是個完整的珊瑚礁生態教室。

記得有一處珊瑚礁的潮間帶被我們戲稱為「棘皮海岸」,那裡的魔鬼海膽、梅氏長海膽、馬糞海膽的密度之高,一不小心就會被牠們的刺扎到腳。在潮間帶的潮池中布滿了泰來草和單脈二藥草的海草床生態,而在海草間和岩石上住滿兩種瘤海葵,一種只生長在海草的地下莖間,而另一種則住在附近的岩石縫,牠們的分布調查,一直都是後來南海岸生態活動隊每年調查的對象。這樣的生物相很容易讓大一、大二的學員很快的了解生態調查的方法與意義。

而在亞潮帶的微孔珊瑚上住了一種紫口珊瑚螺,這種珊瑚螺是群居住在珊瑚的凹洞中。其中,大隻為雌性而小隻為雄性。這種有趣的螺類會因為其群聚的大小和個體的大小而變性。這小小隻會變性的螺後來成為我和中山大學海生所宋克義老師參加好幾次南海岸活動隊主要的研究課題,後來更成為已故陳明輝博士的博士論文。

1990年的早期,小琉球周圍海岸築起了消波塊和巨大的防波堤。這些令人不解的人造建物在具有天然消波能力的小琉球高位珊瑚礁上,顯得相當的格格不入。這些人工建物不僅改變當地生物補充入添,更阻隔人們親近珊瑚礁的機會。而生活在珊瑚礁的各種生物因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需求,大量珊瑚礁魚類、硨磲貝、龍蝦等被採集作為食物,而珊瑚和唐冠螺被採集起來漂白後變成飾品販售。這些無止境的採捕,開啟小琉珊瑚礁生態走向滅絕的首步曲。

1996年帶著留學澳洲大堡礁所學珊瑚礁保育的經驗,再度回到小琉球推動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活動。沒想到是在登岸的碼頭看到魚販鐵盤中叫賣的克氏小丑魚和川紋蝶魚。而這些小到跟小孩手掌大的魚類身上都有魚叉打穿的痕跡。心中不僅抽痛一下,難道我離開這幾年,小琉球的珊瑚礁魚已被打到只剩下這麼小的魚都打嗎?1997年是我最後一次到小琉球,為了試著去了解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箱網養殖,因為箱網養殖將帶進大量無法分解過多過剩的營養鹽,而過多的營養鹽將會使得已經過漁、珊瑚消失的小琉球開始藻類繁生,讓小琉球珊瑚礁生態緊握著一張無法回頭的單程車票。

過去10年,小琉球併入了大鵬灣國家風景特定區,開始了大量的公共建設,新修築的港埠和觀光碼頭,筆直拓寬的馬路,通往各風景站的路標,明亮的路燈,整齊的棧道,和夕陽下花瓶岩的婚紗照,吸引觀光客前來的小琉球度過浪漫的假期。而屏東縣長更在新聞上誓言要將小琉球推向無碳的單車旅遊島。

然而,在這些看似光鮮亮麗的行銷包裝下,小琉球的珊瑚礁生態早已瓦解。今年的南海岸的調查發現,因為營養鹽過多之後長出的藻類蓋滿了潮間帶和潮下帶,水下接近光禿的裸露珊瑚礁岩上,只有零星的海膽和海百合,和小到不能吃的雀鯛和葉鯛。而在花瓶岩的附近的浮球上,掛有一個籃子,裡頭裝著兩三隻藍指海星,等待浮潛客到來時,再放到裸露的礁岩,作為裝飾為海中星星之用。

市場中可見的的珊瑚礁魚類愈來愈小;圖片提供:陳昭倫珊瑚礁總體檢的資料更告訴我確定的事實,活珊瑚的覆蓋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下。而當年的海葵、海膽、硨磲貝、紫口珊瑚螺早已不見蹤影。更讓我覺得驚訝的是,菜市場仍然還是販賣蝶魚、小葉鯛、小雀鯛。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斷的攀升之下,造礁珊瑚會因為海水酸化和溫度不斷升高而逐漸失去造礁的功能,而且因藻類的增加,也使得新生的珊瑚無法入添。按照不同升溫模式的預測所呈現出的珊瑚礁,現今小琉球水下珊瑚礁的狀況已猶如本世紀末二氧化碳濃度已達600ppm,水溫增加兩度的樣子。這些景象透露著,小琉球的珊瑚礁在人們不斷的蹂躪之下,已提早50年進入滅絕的模式。

在離開的交通船上,驀然回首小琉球,突然間,腦海中就像錄影機倒帶般不斷的回轉至第一次到小琉球的1986。那些南海岸生態活動隊年輕、理想、純真無邪的笑容,夾雜著手持馬糞海膽的喜悅,還有蛤板海岸外那顆超大的微孔珊瑚,從10米閉氣潛水上升的我,以及回盪在琉球港走船人的純情曲卡拉OK聲,如今,都和小琉球的珊瑚礁一起走入百年孤寂。

註:僅以此文獻給
中山大學海資系創立南海岸生態活動隊的陳一鳴教授
當年一起將南海岸活動隊帶到小琉球的系學會幹部
和為紫口珊瑚螺研究付出生命的海生館故助理研究員陳明輝博士

 

※本文與合作刊登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