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Don Lotter 去年在《農糧社會學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糧食的基改與科學之衰退〉--上篇〈污點產業的發展〉與下篇〈學院資本主義與科學之失德〉。文章廣泛引用學院內外的論文,對美國基因改造糧食作物產業的過錯以及美國學術界的失職痛下針砭,其論點頗多我國可借鏡之處,值得介紹;更盼望基改學者與農科技官員虛心詳閱兩篇原文,從此認清我國農業科學的真正需求,讓農業科學的研究能實質地幫忙農民。
作者對美國基改產品把關的「實質等同」原則給以發生學的診斷,認為大企業藉著旋轉門左右美國政府高層,忽視技術官員的意見,作出實質等同的指導原則在先,再者政府不親自進行檢驗,而是由基改公司提供試驗數據供審查。這些試驗經常不是直接拿基改玉米或大豆直接餵食,而是把種子內的特定蛋白質分離出來進行餵食,要不就是用基改菌所生產的該類蛋白質來代替;有時還故意隱瞞數據所呈現的意義。美國政府這樣的把關方式對於「實質等同」這四個字可說相當諷刺。這兩年更多的獨立試驗指出基改食物的確具有健康風險,作者所指控的走樣把關應該是難辭其咎吧。
造成這個「污點產業」,美國學術界也算是幫兇。作者指出知識經濟的論調左右美國學術界的研究教學,讓基改大公司成為學術研究的金主與受益者,而將公眾利益放一旁。「學術資本主義」盛行之下,造成了學術界過去獨立與理性的優良傳統不再。學界對於不義行為竟可加以容忍,這包括基改企業以媒體操控與科學期刊以編輯手段來打擊持相反意見的學者等。而學術商業化的結果導致研究人員的偏向基改科技正面的研究,但是基改作物負面的研究課題卻乏人問津。作者在標題稱之為科學的失德,可說是一語中的。文中強調基於農業生態,不具智財權的糧食生產科技研發才是美國維持農業競爭力的良方。
不過作者並非全然反對基改。Lotter認為只要在密閉的空間種植而無花粉流佈之虞,而且其採收物加工流程不會與一般食品者相混,則可以接受製藥基改作物的研發利用。這讓人想起去年農委會宣稱「未來基因改造作物發展以非食用作物為優先」。農委會此舉只是模糊焦點,因為實際上基改食用作物的研究計畫仍在進行。再者製藥基改作物在我國也是沒有前途的,問看看哪個藥廠願意投資就知道了。我國要研發基改作物,還是要由「敢」的私人企業來花錢,不要聽學者的話。學者是沒有上市的壓力的。農業研究也要聽農民的意見,現在農民最想的是有機農業,改良場一年辦了十幾場有機農業講習班,向隅者還是很多,這樣的「庶民科技」比基改科技更值得花納稅人的錢來研發。
【參考論文】
Lotter D 2009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food and the failure of science - Part 1: The development of a flawed enterprise. Int. J. Soc. Agr. & Food 16: 31-49.
Lotter D 2009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food and the failure of science - Part 2: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loss of scientific integrity. Int. J. Soc. Agr. & Food 16: 50-68.
※ 本文轉載自GMO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