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如虎口】虎年長見識之棲地零碎化 | 環境資訊中心
虎年特刊

【馬路如虎口】虎年長見識之棲地零碎化

2010年02月20日
作者:鄭香君

新年假期,親朋好友總是要團圓餐敘一番,茶餘飯後總要來點話題,然而若只是談論八卦聊是非,那就太遜了!因此,趕緊看過來認識一下熱門的生態議題,讓你在新的一年立即虎虎生風了起來!

虎年來到!說到虎,當然得應景一下,就來為大家介紹與虎相關的主題吧!老虎習性介紹、虎年成語,喔不!這些主題別跟孩子們搶,他們懂得可比我們多很多,就留給孩子們去發揮吧!既然如此,試問大夥是否曾天馬行空的想過一個問題,在我們人類吃年夜飯的時刻,或許在動物的世界中,也正準備著狂歡過新年!人類搭著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相聚在一起,在全球化交通便利的時代,彼此距離縮小,而生活空間擴大,活動範圍不成問題;然而動物們呢?依然遵循著一步一腳印的移動方式,卻因人們的道路開發行交通之便等因素讓牠們寸步難行,甚至生活範圍逐漸縮小,生物群族齊聚將發生困難,生存棲地面臨到空前的挑戰!

(這跟老虎有什麼關聯?當然有,虎年不僅要愛虎好,更要廣愛其他動物,所以就來談談生態棲地吧!)

多元的自然棲地 富含多樣性生物

所謂動物棲地,又稱為棲息地,在生態學領域被廣泛地使用,原本之意是指圍繞一種物種,或物種種族,或物種聚集,或是群落的自然條件(Clements and Shelford, 1939),之後延伸意指圍繞單個或數個「物種種群」生活及生長的自然環境,泛指許多物種聚集,居住並共用在同一個地方棲息地。

影響棲地樣貌有許多原因,主要因素為降雨量以及經緯度,離赤道愈近、降雨量愈多及氣候愈溫暖的棲地,物種種類也愈豐富,相反則物種愈稀少。此外,不同類型棲地就會有不同的動物,棲地類型若以生態系為分類依據,則有森林生態系、河口沼澤生態系、島嶼生態系、溪流生態系、海洋生態系、湖泊生態系等其他特殊生態系。台灣地處亞熱帶及熱帶氣候,地理位置適中,又因高山林立,形成生態棲息空間多元,生物物種極富多樣、豐富度堪稱為北迴歸線上的一顆珍貴寶石。(若台灣有野生老虎,應當是屬於哪個生態系呢?大家動腦筋想想吧!)

面臨零碎化的破壞 棲地消逝讓生物物種逐漸減少

完整而多元的生態棲息地,隨著人類種種的開發,造成許多生物棲地分割及零碎化,而棲地的不完整、破碎情形將迫害生物的活動空間、嚴重剝奪生物生存的可能。當生態系環境受到外界影響,被切割、分裂變小,形成破碎的島狀區塊,這種現象就稱為棲地零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又可稱為棲地分割效應。各個物種對於棲地破碎化的反應有所差異,然對於棲地領域需求大、高度依賴特定棲地環境的物種,便會有明顯劇烈的反應,當棲息地遭受切割破壞時,導致物種數量減少,嚴重者更瀕臨滅絕危機,如台北赤蛙、台灣長尾水稚,以及早已消失的台灣雲豹。

圖片來源: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許多人為因素,舉凡為土地管理方式、耕作型態、道路開發工程、溝渠建設等,在過度或不當的方式下,加速縮減生物的自然棲地,造成棲地零碎化的情況。棲地破碎化一來會增加邊緣效應(edge effect)對生物的干擾,邊緣效應涵蓋人為耕作、觀賞遊憩的干擾、共棲物種的驚擾、掠食者的出現等壓力;再者,零星區塊分散生物繁殖期領域,降低基因交流的機會,促使區塊內的族群容易縮小,使得單一物種走向絕種,漸漸地物種數量減少;三者,分散成數個零碎棲地,致使生物個體在不同區塊之間移動的過程,增加路死等意外發生的機率。(果然,馬路如虎口,危險!)

圖片來源:水環境研究中心

設置生態廊道與自然保護區 改善棲地零碎化

知名生物學家威勒森(Wilson)1989年研究估計,因雨林棲地破碎而消失的生物,每年高達10,000至10,500種,平均一天就有28種生物永遠消逝在我們眼前。因此如何控制棲地零碎化是目前全球亟需正視的問題,透過一些措施設置將能減緩並改善棲地零碎化的影響。從降低對棲地的衝擊角度來思考,則運用生態廊道(biological corridor)概念、邊坡連結管理,串連被分割的棲地,藉此擴充物種活動領域與基因的交流,將有助於棲地重建連結與生物的復育。

宏觀面而言,則設置自然保護區、規劃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以及國家公園,更能完整性保護生物的棲息地,我國自公佈野生動物保育法,陸續公告30處野生動物棲息地、至今成立8座國家公園,希望透過完整性的規劃與措施,讓動物的棲地得以保育長存。

(親愛的主編,千萬不要退我稿件呀,若敢退我稿,當心平日溫馴的我,變成一隻母老虎,吼~~~!還有還有,大家瞭解了這個虎年唬人招數的知識了嗎?趕緊帶著新知去嚇唬你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