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努克No Nuke在貢寮,不只是對核電說不而已,更成為一種實踐永續能源的態度和生活方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串連長期關注能源議題的專家、學者、貢寮居民規劃了以低碳生活為目標的「諾努客農庄」,並於21日舉辦工作假期,聚集了20多位台北社區規劃師交流「樸門」( Permaculture)與「適當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的概念,討論永續生活落實的的種種可能,也參與農庄實務勞動,收穫匪淺。
綠盟長期與貢寮社區合作,於當地社區與學校推動能源教育多年,發現能源教育不只是知識傳遞而已,個人也必須改變習慣,並凝聚成一種社區居民認同的生活型態,永續能源政策才有未來可言。恰逢返鄉創業的一間屋民宿,願意提供私人閒置的土地與舊屋,藉此,今日社區培力的模式才慢慢發展出來。
綠盟祕書長羅敏儀指出,原本規劃工作假期的初衷是為了修復土角厝,沒想到找了愈來愈多人討論之後,社區參與、社造工作室、綠建築、低碳社區,能源屋,夢想一個個疊進來,變成2010年的工作目標。
「專家並非解決之道。」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陳信行長期關注適當科技在台灣實踐的可能性,並成功在貓空社區架全台第一座由竹子製造的風力發電機。他指出,適當科技強調民主,也注重因地制宜與社區關係。
以陳信行在貓空社區推展的經驗來說,民眾合力架設的風力發電機雖然發電功率僅150瓦,但其中經過了參與者討論風機設計、製作方式、與完工運作的過程,其實已實踐了民主的概念,並且挑戰台灣專家政策粗糙的能源決策過程。
鹽寮反核促進會會長吳文通認為,台灣根本不需要再蓋電廠,台灣應該推動是節能,而非能源開發政策。同時,他認為台灣民眾有很多能源根深蒂固的習慣與觀念要改變,才能落實低碳生活。例如,他長期倡導冷氣機應裝設與低處而非高處,以節省電力,但仍不為許多人接受。
那麼營造永續生活的方式需要什麼條件呢?在都市施作要如何施作嗎?樸門俱樂部落資深講師唐嚴漢指出,樸門其實提倡一種簡樸生活重新找到自己和所處環境合諧共生的方式,透過實作嘗試找出更多的模式,然後跟更多人分享。諾努客農庄目前積極地實踐樸門的作法,參與志工的工作目標就是蓋一棟可以移動式的生態廁所。那要蓋在哪裡比較合適?唐嚴漢說,答案就在觀察中。首先你要知道如何判定地理方位、風向、土質與動、植物的分布狀況。從找地點、挖洞、找資源,然後用黃麻、月桃繩綁好竹子,編出四面牆與屋頂。有許多社規師剛開始用戒慎恐懼的心情第一次拿柴刀,不過拿順手之後,就欲罷不能。
鏟秧苗、插秧、下田是另一個欲罷不能的體驗。不過體驗的背後,諾努克農庄已經找到2種稻種、長型山藥、台灣野百合與及3隻水牛與傳統農作的規律、同時也找回人與環境之間的那份感情。透過工作假期的規劃,志工觀察與實作並進,劈竹、編織、挖土、插秧能夠除了親身體驗之外,山林裡的霧氣、蛙鳴、鳥聲使人特別地放鬆,特別地好睡。
不過羅敏儀也指出,很多參與工作假期的志工有種心態,「付費是要來玩的,你為什麼要我做拔草這種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說,「工作假期背後,有其特定的意義。」需要讓參與者清楚地了解這個活動背後想要推動的意義與使命。
孫秀如舉過去辦理工作假期經驗為例,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希望透過環境信託作為守護棲地的永續途徑。不過,棲地維護管理還才是管理機構考驗的開始, 所以從2004年開始透過工作假期,邀請各界投入棲地維護管理的工作,同時也進行環境的監測。透過事前的準備工作與志工交流的活動,不但跟活動所在的社區與部落產生緊密的連結,長期互動下彼此知道這些規劃是對環境、部落、以及部落的人是好的,慢慢互動中不但有成就感,也讓在地人透過外來者看見自身價值的美麗。
永續生活的觀念該怎麼帶回自己的生活去落實呢?興仁社區的潘慶年要回社區種下這次活動所剩的秧苗;擔任社區志工陳忠清則是要回蘆洲社區宣導樸們的理念。從事建築設計的陳志淵分享說,雖然當下還無法具體地想到如何實踐,不過相信會慢慢地覺知以往理所當然的事物,將工作假期所學的永續觀念運用在工作與生活之中。
目前,工作假期根據樸門6大元素的主軸發展,目前第一堂課已告一段落,陸續的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報名。詳情參考2010諾努客農庄活動網址:http://nonukefarm.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