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海鮮543 用餐桌守護海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永續海鮮543 用餐桌守護海洋

2010年06月11日
本報2010年6月11日台北訊,潘佳修報導

魚價上漲、漁量下降,我們的海洋怎麼了?科學家指出,2048年,我們恐怕會面臨無魚可食的困境。荒野保護協會響應海洋日,邀請學學文創行政主廚林德賢、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陳麗淑,共同發起海洋日餐桌上的海洋守護行動,鼓勵民眾在挑選海鮮時,依循永續海鮮543選擇原則聰明選魚,讓民眾了解在日常生活也能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漁業資源衰退

長期投入海洋教育與研究的陳麗淑,以女性與學者的雙重身分表示,依據《漁業年報》2008年的統計資料,我國漁業生產總量約為134.5萬噸,產值約為921.05億元,一年消費約79萬公噸水產品,其中每人平均食用34公斤(漁業署2008),海鮮原本就是家常便飯之一。

根據Worm博士等人2006年在Science雜誌上的報告,在2050年90%的魚都面臨資源崩潰的狀況。但是如果政府只想到促進漁村經濟繁榮,鼓勵大家多吃魚,漁民只想到如何可以更快速有效地捕到更多的魚,而消費者也只想吃廉價的高檔海鮮料理,卻未考慮到魚的種類和來源是否符合環保及永續,那麼再過個4、50年下來,海裡就可能什麼都沒有了。

陳麗淑指出,台灣民眾普遍不知道海鮮文化有什麼問題,如東港的「鮪魚季」和花蓮的「曼波魚季」,漁業資源衰退的問題在台灣也已經發生了,東港的黑鮪也創下歷年來最低。此外,賣場大量進口的海鮮也使得台灣成為國際海洋資源消耗的幫凶。」她更以一個女性身份呼籲臺灣的主婦、主夫(煮婦、煮夫)、美食家及海鮮餐廳,該是一起來關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海鮮選擇543

荒野保護協會鼓勵民眾在挑選海鮮時,依循永續海鮮543選擇原則聰明選魚。海鮮選擇543原則是一個簡單認識海洋真相以及挑選海鮮的大方向,利用簡明的條件與行動指標,讓民眾可以在吃海鮮之時也可以做到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存,例如:不食用珊瑚礁魚類、多食用當令當季產量大的海產。

該會理事長林耀國表示:「海洋生物就和陸地上的野生動物一樣,需要被好好重視,並非只是被當做『食物』對待!」因此他認為民眾雖然無法立即做到不食用魚類,但是依循海鮮選擇543原則聰明選擇海鮮,將會是因應海洋魚類消失的可能解決機會。

飲食文化的改變

學學文創一口一口學食堂行政主廚林德賢表示,家常魚也可以高級又營養,例如用當季盛產的台灣鯛以及海洋生態底層的文蛤就可做出好料理。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也表示:「世界海洋日要談的是一種飲食文化的改變,因為魚法進步使得吃魚變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也同時快速的消耗我們的海洋資源。我們不只要慢慢吃,更要吃當季與在地的魚類,重新在吃魚的過程裡,也向大自然學習生物生長的原則。」

相關訊息,可見荒野保護協建置的海洋日網站。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整理了海洋議題主題頁面,歡迎關心海洋的民眾,上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