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內政部營建署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共同主辦的「2010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在6月初第一波的澎湖珊瑚體檢之後,於上週六(26日)在蘭嶼進行第二場的體檢調查,本次行動有17位潛水志工自費前來為珊瑚進行健康檢查,老志工、新面孔一同為了守護海洋,在蘭嶼三個地點進行水下監測,結果顯示,本次調查點當中,活珊瑚覆蓋率最高處達54%。
上週在各地豪雨威脅之下,蘭嶼僅是多雲壟罩,然而西南風旺盛,本次的蘭嶼珊瑚礁體檢只能選擇海況較好的東、北面三個調查點:野銀灣、雙獅岩、及玉女岩,每個點各分深(10米)、淺(3米)兩組進行,總計共有六組數據。
三樣體檢項目中的「底質」調查結果顯示,此三處海底以硬珊瑚及岩石為主要組成,其中供生物躲藏、有造礁功能的硬珊瑚,所佔比例從雙獅岩10米深處的39%一直到玉女岩3米深處的53%,如果加上軟珊瑚的比例,最高的活珊瑚覆蓋率出現在兩處:野銀灣3米及玉女岩3米皆有54%的海底區域為活珊瑚分佈。
除了珊瑚,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還需多樣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根據另外兩項體檢項目「指標魚類」、「指標無脊椎動物」的調查結果,此三處調查點的指標物種數量及種類皆不多,魚類多為蝶魚及笛鯛,其中蝶魚每處皆有紀錄,平均每20公尺出現3隻,具經濟價值的石鱸、七星斑等則幾乎無法發現。而無脊椎動物的調查則以硨渠貝為最多,數量最多的調查點(雙獅岩10米)平均每20公尺可發現1.5個硨渠貝;所有志工對於長期被大量捕撈作為工藝品的硨渠貝能在每處調查點中皆有紀錄感到十分高興。
本次參與的志工群來自各個領域,包括研究單位、電子產業、服務業、藝術圈、以及大學生,但是不管來自何處,所有志工都認同珊瑚體檢能發揮守護海洋的力量,「實際參與、實際了解才能轉化為行動」、「不需要龐雜華麗的活動,落實去做就會有改變」志工們這樣說著。 而做為2010行動第二梯的蘭嶼場次,除了去年志工的再次報名,也有連續參加兩場2010體檢行動的志工,再次出席的志工們表示,強調民間參與的珊瑚礁總體檢,才能有效向大眾分享資訊並傳達海洋現況。
去年(2009)首次民間辦理之珊瑚礁總體檢,蘭嶼調查點因為天氣影響,僅能進行西側海域三個點的調查,且活珊瑚覆蓋率平均只有二成,與今年所調查的東北側活珊瑚覆蓋高達五成的結果有所差距,除了可能選點位置的誤差,去年調查時間為八八風災過後也為可能原因之一,唯有長期調查持續比較,才能確實了解蘭嶼四周海域每處的珊瑚健康狀況。
珊瑚礁總體檢除了水下調查,行前訓練也十分重要,因此所有志工皆於上週五(6/25)便於蘭嶼集合以完成體檢流程、物種辨識等課程,而在課程一開始,蘭嶼鄉公所秘書黃正德特別到場為志工加油打氣,除了感謝志工不辭辛勞的遠至蘭嶼協助當地累積海洋資料,秘書也代表鄉長提出對蘭嶼的永續期待,而這樣的遠景、有未來的蘭嶼湛藍海洋,才是讓志工甘願奉獻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