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基於「生命週期分析」之永續工程全觀視野(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立基於「生命週期分析」之永續工程全觀視野(上)

2010年07月05日
作者:黃于玻(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永續公共工程係指符合「環境保育」、「社會公義」和「經濟發展」所規劃、建置、營運與管理之公共工程;其核心思維,仍不脫國土永續經營之標的。為達 到上述目標,工程「生命週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 簡稱LCA)觀念之引介,有其必要;另因「工程生命週期分析」各階段所應探討的範疇及深度有所差異,本文將分敘之。事實上,對應在工程界最貼近的思維就是 「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概念;價值工程除需考量省錢、提升工程的可靠度和改進品質外,還需兼顧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與節能減碳等課題,以達於「提升工程整 體價值」。

一般而言,工程的生命週期分析需包括: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施工、營運、維修和汰舊換新等階段;而且,能夠於愈早階段將之實施與融入整體永續考量,將愈容易發揮效益。

基本上,永續公共工程有二個探討層面,首先是「計畫是否採取了正確的手段以解決課題?」例如許多待解決之交通壅塞問題,不必然一定要以新建道路做為 唯一手段;相對地,許多道路拓建或新建後,未必對交通壅塞有顯著的效益,可能只是將壅塞路段轉移到了別處(畢竟車流還是那麼多;甚至因為道路擴建,進一步 吸引更多住戶進駐,交通擁擠更甚以往)。因此,只要在政策層面有所缺失的公共工程,無論其採取何種先進的技術或做法,都難以稱之為永續公共工程。在通過上 述第一個層次(Do right thing)的檢驗後,則進入第二個層次(Do thing right)的檢驗,亦為本文接續探討的重點。

事實上,要達到同樣的「價值工程」目標,可以有不同的規劃設計構想及不同的施工方式,本文將從永續面之「環境保育」討論之。

環境保育

公共工程不必然需將環境保育當作犧牲品,但不諱言,許多公共工程確實也導致山林河川的浩劫。由於環境保護在國內仍以管末處理思維為主,以環保署的執 掌範疇而言,公共工程最多只有在進行環評審查時,方有介入的機會。況且多數公共工程並不需要進行環評,通常只有在施工階段違反相關環保法令時,才有處罰的 機制;然而,環境受到破壞,並不會因施工或監造廠商被罰款而回復或有所改善。因此,就現有環境保護法規並不足達到永續公共工程環境保育的目標,就過去工程 會所推行之生態工程,部份目的即為修正工程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唯在應用面上,國內尚有許多發展空間,但也不乏已然成型之機制與做法可供參照。

圖一 道路建設生命週期各階段REA示意圖
資料來源:國道新建工程局2008

 

例如在操作機制面的「生態檢核」作業程序,從工程會推動相關之研究計畫與示範操作,至目前落實於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上,對於水土保持工程與 生態環境保護的機制整合,具有先驅性的成果。在評估分析面,則有國道新建工程局所發展引進之「道路生態評估(REA)技術與程序」(圖一)(自三芝北投公 路設計中融入更多的生態考量機制後,更進一步以此機制應用於此案例中),並將「迴避、縮小、減輕及補償」的概念,融入許多相關的道路生命週期之可行性及規 劃設計階段中,在道路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專業整合上,具有良好成效。同樣地,水利署辦理之「河川情勢調查」及水保局刻正試辦之「野溪情勢調查」,則可供 作後續工程規劃或相關復育工作推動前,所需先行參照之「環境生態背景資料庫」,方便工程師在計畫初期就能掌握區域環境生態議題。

 

圖二 永續公共工程生命週期環境保育考量重點

 

換言之,在全世界環境保育優先的潮流下,國內公共工程已逐漸將環境保護工作由體制外監督轉至體制內融入,在機制整合、評估技術與調查研究都有持續及 顯著的發展。上圖即為工程於各個生命週期階段,環境保育(包含生物多樣性、節能減碳等國際性議題)之考量重點,主要仍應依循迴避、縮小、減輕及補償等原 則。

參考資料:

1. 生命週期維護管理工程

2. 解構 重建 永續公共工程展新頁──工程會副主委陳振川專訪

3. 建立生態工程案件檢核評估作業之研究

4. 公共工程應用生態評估流程簡介(上)

5. 公共工程應用生態評估流程簡介(下)

※本文同步刊載於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