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超所值背後的祕密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物超所值背後的祕密

2010年09月01日
作者:陳雯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行政專員)

廉價的商品可能隱藏重金屬污染的危機(圖/coolmikeol在Flickr共享)

我曾經在夜市每樣10元的攤子買過文具用品,也曾經在位於台北市東區的知名商圈裡買過每樣39元的商品,除了包裝設計不是特別出色外,我得老實說,當時我看不出這些低價商品與陳列在百貨公司的舶來品有何差別。低價確實吸引人,但也令人擔心品質的好壞。

你可曾注意過自己的小孩平常把玩的玩具含有何種成份?尤其是幼兒容易將物品放入口中,若玩具塗料含鉛,可能限制兒童的智力發展,若含鎘,就更糟了,鎘是一種銀白色金屬,通常被使用在製造電池、顏料或電鍍金屬,屬致癌物質,絕不應該在玩具中出現。

市售玩具 濳藏危機

在今〈2010〉年1月的國際新聞中,中國大陸製的玩具被踢爆部份在美國販售的商品裡,含有比鉛更毒的鎘金屬〈Cadmium〉。由於鉛已經被禁用在製造玩具,所以廠商轉而使用比較便宜的鎘。美國連鎖賣場即時停賣相關產品,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強調把關標準會提高,也對製造商提出警告與呼籲。

黑心商品在產品成份上多半標示不確實,也不清楚,若消費者只一昧貪圖便宜,而忽略了背後隱藏的危機,恐怕最後反而得不償失。經濟學家史帝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認為消費者與企業在取得關鍵資料上的地位不平等,也就是「資訊不對稱」,是重大的市場瑕疵,健全的資訊才能讓消費者做出正確的選擇。

資訊揭露 有效監督

每件商品從設計、製造、供應、送到消費者手中,最後丟棄,除非是生產者主動提供這些資訊,我們通常無從得知隱藏在背後的生態衝擊,我們習慣於被動取得,甚至是全然接受業者提供的資訊,資訊是否正確也不能肯定,這是普遍大眾的認知惰性。試想若資訊的保留或隱藏,可以讓生產者賺更多錢,除非是政府法令的限制,否則鮮少人會主動提供這些資料,長久下來,產品並不會有改善的空間,消費者對產品的認識也極其有限。

消費者的力量不應只用在購買標示「環保」、「有機」的商品,督促企業將資訊透明化,從而改善產品的製程,也促使企業去配合大眾的喜好,並透過資訊分享,提供消費者環保商品的選擇。當我們能掌握這些資訊時,世界也將隨之改變。

【參考資料】
丹尼爾.高曼 2010《綠色EQ
自由時報 12-Jan-10《中國玩具驗出鎘 比鉛更毒》管淑平、洪素卿、林嘉琪、王孟倫、李宜儒報導

【延伸閱讀】
二手店 也能挖到寶》陳雯甄 30-Jun-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母親節採購 別忘了大地之母 》陳雯甄 09-May-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