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城鎮轉型運動 講求地方經濟韌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英國城鎮轉型運動 講求地方經濟韌性

2010年09月27日
本報2010年9月27日台北訊,陳韋綸報導

考察團成員鄭香君「我們不是生態村莊(eco-village)!」這是英國永續城鎮轉型運動成員,解釋何謂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時的一席話。上週五(24日)晚間於英國文化協會舉辦的「Hello,UK!驚見世界另一端 歎尋轉型發源地」分享會,吸引眾多聽眾,希望透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永續轉型英國行」考察團成員的第一手觀察,瞭解此日漸盛大的草根運動。

考察團成員蔡錫昌解釋,「轉型」運動起源於英國普利茅斯附近、名為托特尼斯(Totnes)的城鎮。發起者羅勃‧霍普金斯(Rob Hopkins)深感產油高峰(peak oil)危機──即石油量將於2010年後開始下降,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思索出的應對之道。轉型城鎮即是明白在地環境資源與限制下,建立社區韌性(resilience);而韌性,即是以不過度剝削的原則,使城鎮能夠自給自足。

托特尼斯如何轉型為永續城鎮?他繼續說明,該城鎮透過重拾耆老技能(re-skilling)、回顧城鎮歷史與故事(transition tales)、自立種植食用植物如堅果、能源減量以及分享花園(配對園藝愛好者及擁有花園的居民)等工具,恢復地方經濟活力。此外,當地並發行名為「Tortnes Pounds」的地方貨幣,讓金流不致外流,而是在當地循環。轉型網路發起任何計畫,都會挨家挨戶地徵詢居民參與意願,「有75%的居民認為轉型網路對社區有正面影響,超過5成的居民認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蔡錫昌認為,這足以說明轉型運動在托特尼斯的成果斐然。

此外,考察團的成員也分享許多英國綠建築設計,例如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ional Trust) 的希理斯(Heelis)總部辦公室、南部度假聖地布萊特的朱比利圖書館(Jubilee Library)、低碳信託(Low Carbon Trust)的另類建築「地球號」(Earthship)、萊斯特DMU大學的皇后大樓(Queen's Building)等。這些建築使用保熱良好的建材、大而高的風井以及不規則牆面,維持室內溫度與空氣流通。而屢屢獲獎的地球號,使用廢輪胎混土打實製成牆面、回收雨水以及再生能源的使用,提供了許多新奇的綠建築概念。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編彭瑞祥談起參訪托特尼斯後受到的啟發:「轉型運動並非以『低碳』或『永續』為旗號,而是要回復社區經濟的韌性,這給予我們對『拚經濟』的不同想像。」他表示,今日台灣由南自北都在談經濟發展,從田寮洋、大埔徵地、中科園區、東部杉原海岸BOT案等等,他表示:「這些地方的政府,掛著經濟大旗,但發展卻不永續,是追求土地變更的收益,而不是『產能』。」

「經濟韌性並不是追求無限成長,而其實像社區貨幣,也可以照顧到內需。」彭瑞祥結論。

另一位考察團成員鄭香君回憶此次英國行前,便有熱心志工將訊息轉貼於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上,在消息公佈兩週之內,便有20多位志工主動聯繫,協助交通與英國組織聯絡的事宜,甚至得知考察團經費不多,主動買了許多食物相贈,都讓她非常感動。

「大地旅人工作室」創辦人江慧儀在會中也分道,在台北市錦安里和居民共同合作的改造屋頂以及雨水回收的工程,其實都與考察團成員帶回的經驗有重疊之處。她並指出,轉型適合每個社區,「因為轉型的概念,是依據當地現況,做出改善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