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緩緩駛離水泥碼頭,載著10餘位身著潛水裝備的志工前往第一個檢測點,早晨閃耀的陽光讓人不得不瞇起眼,他們的身影逐漸化成粼粼波光中的一個小點。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內政部營建署、城鄉分署以及阿拉善生態協會台灣分會等單位合辦的珊瑚礁總體檢(Reef Check)活動,歷經澎湖東嶼坪、台東杉原、蘭嶼、綠島、東北角後,10月4日來到2010年的最後一站─小琉球,與來自台灣各地及在地的海洋志工隊等一行約20人,共同至美人洞、蛤板灣及厚石裙礁三個地點檢視珊瑚礁狀態。
海洋志工隊:在地的守護力量
小琉球海洋志工隊由一群在地居民自發性組成,基於想為這片土地盡一點棉薄之力,守護珍貴海洋環境的簡單動機,他們定期進行淨灘、清除海中廢棄物的工作,甚至吸引了外地志工加入。
而珊瑚礁總體檢的精神即在於結合志工力量,落實守望海洋的行動。這次活動是首度有這麼多位在地志工組隊報名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說:「在地的潛水員志工能夠長期累積觀察資料,對氣候、海底生態也較熟悉,若定期進行實地監測,做得會比分散的研究型學者強。」
有了在地志工們對環境的熟悉,再加上下水前一天進行的科學課程專業解說,幫助志工們建立指標型物種的概念後,便能以量化累積的數據判讀珊瑚礁生態的情況。
漁網 = 生態殺手
從早晨至下午,志工們在5米及10米之處拉起100公尺穿越線,辛苦蒐集了3個不同地點的珊瑚礁生態(魚類、無脊椎動物、底質)資料。科學指導員林育朱表示,小琉球海域能見度高,水溫也適中,照理應是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但根據本次調查數據顯示,活珊瑚覆蓋率平均只有10%~20%左右,大部分底質為岩石。推測可能是因使用底拖網或3層網捕魚,連帶將珊瑚撈起,或廢棄漁網覆蓋其上,阻絕了珊瑚行光合作用,造成其慢慢白化死亡;但也有可能是海域水質被破壞。確切原因還需要進行更精確的實驗及調查才能釐清。
鄰近岸邊的美人洞、蛤板灣,則因水中營養鹽濃度高,附生藻類多,魚類多為蝶魚,但數量不多;無脊椎動物主要有馬糞海膽、魔鬼海膽、硨磲貝,但個體皆不大(小於20cm),科學指導員林育朱說:「調查發現多為小個體,不能產生精、卵,會影響地方族群延續。」
而厚石裙礁除了有原因不明的珊瑚白化現象,5米處活珊瑚覆蓋率可達40%,魚類、無脊椎動物多樣性較高、個體也較大。
整體來說,廢棄漁網仍是小琉球珊瑚礁最大的生態殺手,而過度撈捕及水污染則是海底生物數量逐漸減少的可能原因。
生態旅遊細思量 永續藍色珊瑚島
小琉球是台灣14座離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擁有清澈湛藍的海水與豐富的潮間帶生態資源,加上不受東北季風影響,一年四季氣候皆宜人,觀光潛力雄厚。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行「生態旅遊」的策略下,慕名而來的遊客有增無減。遊客帶來商機,卻也不斷磨損著小島的自然生態。
身為小琉球海洋志工隊成員,同時也經營民宿的蔡正男指出,外來遊客不斷消費島上資源,卻沒有回饋投資,而在地業者大多缺乏正確永續的保育概念,未能做到在地守護。他認為小琉球除了生態旅遊,應該也要推廣欣賞在地的文化、歷史和風土民情,如此不但可分散遊客密度,減低生態旅遊對環境的衝擊,還能讓遊客對小琉球島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海洋志工隊隊長李重震也說:「除了環境不斷惡化,過度撈捕也讓魚越來越少了,10年前看得到的,現在都不見蹤影。如果再不保護珊瑚礁並加強大家的保育觀念,以後要看珊瑚礁生態就要跑到海生館了。」
長期監測 建立海洋特色資料庫
這次珊瑚礁總體檢後,參與者都深刻體認到海洋生態耗竭的嚴重程度,2048年海中無魚的預言並非完全無跡可循。小琉球的確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但也可能因為缺少永續願景的觀光行銷策略和缺乏有效管理就消失殆盡。
上岸後,大夥兒一面看檢測紀錄的數據分析,一面討論未來的行動目標。珊瑚礁總體檢資深潛水志工陳玄州表示,在地潛水業者可做定期觀測,發展出監測附近海域的機制。而科學指導員蕭伊貞則建議,在地人更容易覺察指標物種的消長,一旦發現物種增加或減少,就能追蹤背後的原因,可從此開始慢慢建立起小琉球生物相的資料庫。唯有透過整個社區的投入,及提升保育意識,才有達到永續海洋資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