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的城市造災運動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台北市的城市造災運動

2010年10月22日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選舉這件事,非得搞得如此恐怖與邪惡嗎?台北市政府在選前積極進行保護區變更案的大清倉。

首先在9月20日第617次市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變更臺北市信義區福德段四小段135地號等7筆保護區土地為宗教特定專用區(松山慈惠堂)主要計畫暨細部計畫案」,再於9月28日將「變更臺北市北投區行義路一小段49地號等保護區為溫泉產業特定專用區主要計畫案」再提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本案於2008年市都委會第581次會議通過),緊接著將在10月25日召開第619次市都委會審查「變更臺北市內湖區成功路5段大湖公園北側部分保護區及道路用地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慈濟)主要計畫案」。

這三案,因分別涉及三大利益、宗教或慈善團體,面對龐大的選票,北市府用盡各種方法讓所有的違法「就地合法」,並美化其名叫做「輔導合法」。其中,即將於近日審查的慈濟內湖基地案,因順向坡、回填湖區、谷地集水區、礦坑、斷層等不利的自然條件,形成典型環境敏感地區與潛勢災害風險地帶,是劃設保護區的癥結,多年來保育團體努力反對本案變更,沈寂數年後,竟藉由選舉重返戰場。

郝市政府應該(但拒絕)面對保護區變更的基本命題,包括為何要變更保護區為他用?該區保護的條件消失了嗎?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可以凌駕於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及保護生態功能嗎?為什麼不進行保護區通盤檢討,而任令權力者挑戰保護區並為其一一開門?

市府在都市發展政策白皮書中對市民有「積極保育保護區、避免自然生態敏感區受衝擊與破壞」的承諾。但這些案件的通過勢將破壞保護區的體制且違背社會公益,更嚴重的是後續效應,保護區的變更將瓦解城市維生、維安機制,製造城市災難,難道市府渾然不覺?抑或這是郝市長有計畫的造災運動?

政治人物只為了自己的明天而活,為了選票、為了連任,可以拿市民的明天當賭注,這是絕無僅有的台灣政治風景,夠狠,真的夠狠。


【內湖保護區變更案背景說明】

內湖保護區變更案位台北市內湖區大湖里,南臨30公尺寬之成功路五段與大湖公園相望,原係台北盆地碧山集水區之湖泊,基地具多重環境敏感因素,包括潛在順向坡、回填湖區、谷地集水區、礦坑、斷層等不利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潛在順向坡、回填湖區、谷地集水區等,形成典型的環境敏感地區與潛勢災害風險地帶,是該基地劃為保護區的根本原因。

1973~1978年間,七星農田水利會將土地轉賣予新陸觀光公司後,該基地遭回填並開始充斥各種違規土地使用活動,包括網球場、公車停車場、幼稚園等,而集水區之回填亦導致周邊農園淹水不斷,居民陳情亦不斷。1996年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購得該基地,並於1997年規劃變更並建設兒童醫院,然遭都市發展局駁回其變更申請。

2001年起都市發展局召集府內相關單位召開四次(府內)會議與一次專家學者座談會,2003年完成該案水土保持審查,並於2004年規劃為「慈濟內湖社會福利園區」,預計建設國際志工發展中心、救災調度與訓練中心及社會教育中心,並進入都市計畫土地使用變更程序,意圖將保護區變更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該計畫基地面積合計46,198平方公尺,分為南、北二基地,因未達5公頃故不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2004年台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第543次會議)第一次審議,決議組成專案小組並針對使用計畫、交通、水保、回饋,及保護區開放原則、慈濟與環境的基本理念等議題詳予討論。

2005年7月~2006年12月之間,共計召開7次專案小組會議討論,其間都市發展局角色曖昧、態度偏頗,且專案小組在未完成任務下即將本案送回大會審查。2007年5月召開台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第568次會議)審議,決議由都委會另行召開討論會二次後擱置迄今,2010年9月28日由林建元副市長兼主任委員召開第三次都委會討論會,決議比照貓空地區開發許可的模式提大會「努力」。事實上,北市府已透露出讓本案「通過」的強烈企圖,若民間團體未發出大聲音,則本案必定照本宣科通過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