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以來第一次》尖山埤水庫修排砂閘門 一波多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日治以來第一次》尖山埤水庫修排砂閘門 一波多折

2011年03月03日
摘錄自2011年3月3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1936年興建的台糖柳營尖山埤水庫,有全台水庫中唯一特殊水利工程設計的排砂閘門,水庫啟用以來第一次施工更新排砂閘門,工程複雜,已進行3年,吸引遊客好奇圍觀。

台糖表示,尖山埤水庫面積約76公頃,為台糖專用水庫,也是全台水庫中唯一有排砂閘門的獨門水利工程設計,水庫利用開啟位在庫底的排砂閘門,以自然溢流方式清淤,維持水庫使用壽命。但九二一大地震後,因上游集水區土石鬆動,遇大雨就沖刷入庫,排砂不及淤積速度,加上排砂閘門老舊會滲漏,因此進行更新工程。

排砂閘門更新主要有設備電腦化、油壓二道閘門和長203米的地下排砂隧道,每秒排水12.2立方公尺。開工3年來,須在閘門上方先圍籬築堤施工,台糖人員形容工程複雜,施工「一波五折」。

光是在水面釘鋼樑圍籬,因水庫當初是日本人興建的,庫底水泥面非常堅硬,打樁竟打不進去,有的則是庫底粘土太粘,鋼樁拔不出來;抽水後築堤時,用船去上游淤積處挖土方來填平,才能施工,閘門位置並在水下15米深,工程難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