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的蝦猴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濕地的蝦猴

2011年04月13日
作者:劉克襄

蝦猴之於鹿港,一如櫻花蝦跟東港的緊密。;圖片來源: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swan94no1/1/index_1.htm在國光石化的陰影下,蝦猴的滅絕或許沒有農業受損、空氣汙染、居民身心健康和海岸環境破壞等議題來得巨大。但我們若連這樣小小的議題都很在乎,不想讓這一微小的地方生活特質,也被一起delete掉,這樣的反石化抗爭,更顯得理直氣壯。這樣的反對也更能突顯,留下永續家園的美好意義。

蝦猴之於鹿港,一如櫻花蝦跟東港的緊密。

半甲子前,我常去鹿港海邊。下車的地點在媽祖廟前,因而常在廟口走逛。當地婦人總有十來位,一貫頭戴斗笠,包裹著長袖襯衣。各自選擇一角落,靜靜蹲坐,等候顧客上門。很少人像其它小吃攤和餐廳的,積極地招攬觀光客或兜售特產。

她們主要在賣蝦猴,旁邊還放置著捕捉的竹簍和鐵耙。擺在盆子裡的蝦猴,一看即知都是剛剛才捉到。也有的人好整以暇,水煮好了幾盤帶卵的雌猴,精心地擺置整齊,吸引顧客上門。以前蝦猴水煮後仍然很鹹,因而在此常聽到一句當地的俚語,「一尾蝦猴配三碗粥」。逆勢思考這句話,它也意味著,蝦猴不用吃太多。

上個月在此走逛時,販售蝦猴的婦人少了,小攤規模的卻增加,擺售的內容也有了具體變化。新鮮剛撈捕的,以及水煮的並不多見,婦人們也沒有帶傳統捕蝦具在身邊。如今在媽祖廟前,擺售的幾乎是酥炸蝦猴,荒謬地加了兩三朵塑膠製的辣椒,想要吸引顧客購買。

酥炸蝦猴成了鹿港最多的菜色。圖片來源: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swan94no1/1/index_1.htm還有好幾攤小車,以蝦猴製成各式醃製品、醬料,跟蚵仔、珠螺等食材琳瑯滿目地羅列。新鮮的蝦猴取來製作醬料,早年即是當地傳統的食用文化。晚近因應觀光客需求,顯然開始量產,方便遊客可攜回。

酥炸蝦猴如今會普遍,跟食用油容易取得有關。猜想這樣處理食材,蝦猴可以放置較久。若製作為醬料,當然更延伸了地方物產的販售時日。再走進餐廳,以前常賣海產和蚵仔煎的小吃,如今都把蝦猴列為遊客逛鹿港的特產佳餚,各式蝦猴料理皆有。後來我去王功,發現蝦猴在此也是非吃不可的美味。

鹿港的遊客量持續增加,帶動媽祖廟前蝦猴的需求,此一傳統小物遂轉變為美食特產。唯一旦美食化了,傳統捕捉蝦猴自是無法供給,只好改用抽水馬達,才能獲取更多的數量。

抽水馬達傷害濕地生態

以前退潮時,海邊的村婦人手一個竹簍和鐵耙子,便撩到泥質灘地去捕捉。圖片來源:圖片來源:http://www.sres.chc.edu.tw/2003sres/23.htm台灣好幾個海岸都有蝦猴的暱稱,但種類截然不同。鹿港的蝦猴,指的是生長於潮間帶的螻蛄蝦。蝦猴是泥質灘地底層的消費者,長時躲在泥灘下,游泳能力薄弱。主要攝取泥質灘地的有機微粒,動物性浮游生物,且能夠解食矽藻。濁水溪以北,中部彰化一帶沿海廣袤的泥灘地,分布最為普遍。

以前退潮時,海邊的村婦人手一個竹簍和鐵耙子,便撩到泥質灘地去捕捉,短短三四小時,努力耙捉,大抵能賺全家一天的生活費,海岸生態亦未受到太多干擾。現在需求量大增,一個人帶著小小的抽水馬達,接上長長的水管,水管插入泥沙中,灌入強勁水柱。急水像土石流,注入蝦猴棲息的洞穴。蝦猴毫無躲避的能力,都被沖到沙地表面,大小皆被輕易捕撈。

利用馬達加壓灌水,捕捉的數量遠大於傳統手工具的逐一耙抓,撈捕者一天往往有上萬元收入。漁民收入大大增加,相對地,傷害了蝦猴在濕地的數量。更糟的是濕地受到影響了。傳統挖掘的面積不大,對於泥質灘地的改變有限。馬達一抽取,被沖刷過的土質鬆軟如爛泥,恢復變得遲緩,底棲動物遂難再生。

在媽祖廟前販售的海產當然不只蝦猴,走逛一圈,約略可看到此地海岸重要的生物,諸如赤嘴、牡蠣和文蛤等。若走到泥質灘地,還會看到更多人類無法食用的藤壺、寄居蟹、和尚蟹、海蟑螂、招潮蟹和彈塗魚等等。這些動物和蝦猴一樣,吸引了各種水鳥的到來。但水鳥也因人類捕捉蝦猴而遭殃,種類和數量相對減少。早年水鳥的豐富景象,當我跟此地賞鳥團體興奮地描述時,彷彿白頭宮女憶當年。

中部海岸的過去與未來

泥質灘地餵養著許多生物。圖片提供:彰化環境保護聯盟

半甲子前我去鹿港,不只停留在鹿港,那是過境之驛。最大的樂趣便是沿著現今的鹿港大排,繼續往前走到海邊,遠眺著泥質灘地,觀察那些懼人而難以辨認的水鳥。有時我必須跋涉長長的泥質灘地,才能駕起望遠鏡近瞧,仔細端詳牠們,各自以不同的嘴型和攝食技巧,捕捉不同的獵物。

我很少坐赤牛車。每次看到漁民駕著赤牛車,總有不忍住地感傷。尤其看著一輛赤牛車拖著鮮紅的木輪,走在灰濛濛地海平線的泥質灘地,我總是有莫名的悸動,那是台灣最貧困的生活畫面之一,也是自己年輕時旅行此地的印記。

人類在此生活艱苦,不一定代表濕地貧乏。理查卡遜書寫的幾本海洋鉅著,一再提醒我,潮間帶是世界生物最為忙碌豐富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是生產力最高的地方。只是一般大眾不解,總以為是一堆爛泥巴。半甲子前如此,現在亦復是這等看法。

鹿港周遭的海岸就在如此盲目的認知下,逐一淪為火力發電廠、濱海工業區、垃圾傾倒區,以及現今石化工廠預定地等。從大肚溪到濁水溪口,我所認識的每塊濕地,幾乎無一倖免。日後再經過,也沒一處認得。試問這半甲子,台灣哪塊海岸像彰化這樣被嚴重的糟蹋?

酥炸蝦猴的興起,婦人不再用鏟子捕捉蝦猳,或蝦猴醬的大量出現,也都直指兩個有趣的提示。

一則,幾十年來媽祖廟前常有大量販售,顯見此地蝦猴數量一定非常豐富。蝦猴的源源不絕告知了,海岸有廣闊的濕地。君不見,退潮後,赤牛車從陸地走下,由東往西,還可以走四五公里之遙去採蚵。可見此濕地之縱深,這是台灣時而看不見的國土裡,最龐然的一塊。

二來,蝦猴豐富了當地的食物文化特色,同時改善當地的漁民生計。但採用馬達捕食,以及大量製作醬料,其實也昭然預示了,一昧捕捉下,蝦猴可能面臨捕撈的滅絕危機。此一濕地若少掉了蝦猴,潮間帶豐富的食物鏈,勢必遭到很大的衝擊。

永續計劃保育珍土

彰化環保團體很早就注意到蝦猴的滅絕危機,大概六七年前,大家把心力放在大肚溪口南岸伸港濕地的破壞危機,和政府協商後,勉強劃定了三十六公頃的蝦猴保護區。

我認識一位阿嬤,二十年來固定從伸港搭公車到台中第五市場賣海鮮,他弟弟以前在外海捕魚,後來撈捕有限,閒賦在家,乾脆應徵為看顧蝦猴的巡守員。

當然,大家最期待的,還是訂定一套永續的繁衍和利用計劃。這計劃最好能擴充,一直延伸到濁水溪口以北。將來馬達抽取也宜適當管制區域和季節。蝦猴的保護自然兼及其它海岸生物的棲息,整個海岸濕地終而能完整地保育下來。

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但一步一步規劃,好像有一點小成績。只是現在遇上更大的麻煩了。若說馬達捕捉蝦猴是對濕地的長期霸凌,國光石化若在大城濕地設廠,根本就是酷斯拉出現,恐怕會帶來更大的毀滅性。想想看,一開始就要抽砂設廠,那簡直是上萬具馬達每天都在啟動啊!

在國光石化的陰影下,蝦猴的滅絕或許沒有農業受損、空氣汙染、居民身心健康和海岸環境破壞等議題來得巨大。它可能只是鹿港豐富的傳統生活裡,某一濕地文化的表徵。但我們若連這樣小小的議題都很在乎,不想讓這一微小的地方生活特質,也被一起delete掉。這樣的反石化抗爭,更顯得理直氣壯。這樣的反對也更能突顯,留下永續家園的美好意義。

晚近,我常如是蹲看蝦猴。看小小的牠,趴伏在泥質灘地裡,安穩地等待潮水如期的回來

 

※ 本文同步刊載於藝文界連署反對濁水溪口開發石化業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