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永續會議:交通運輸、生物多樣性與環境風險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國家永續會議:交通運輸、生物多樣性與環境風險

2006年04月24日
本報訊(張文樺、吳斐竣報導)

「國家永續發展會議」22日邁入第二天議程,與會者持續探討交通運輸、生物多樣性、環境風險議題與公眾參與議題。

綠色及人本交通、大眾運輸

「國家永續發展會議」22日邁入第二天議程,與會者持續探討交通運輸、生物多樣性、環境風險議題與公眾參與議題。蠻野心足協會文魯賓說台灣給予汽車很好的交通棲息地,引起全場會心一笑,而背後交通政策與大眾運輸的問題也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第五場中討論,重大道路開發以及高山道路修建的定義未達共識,對於眾人關注的自行車步道規劃,交通部回應,徵地與道路夠寬的情況都開始進行。

對於交通部承諾自行車步道規劃,台灣生態學會廖本全認為不該退縮,雲林環盟張子見認為應該讓汽車停車的空間改為自行車停車場。而綠黨溫炳源認為交通部應該規劃自行車為交通工具的選擇之一,而不僅作為休閒走向。有人甚至建議推動在家工作以降低交通的需求。

交通面向的討論也關切道路鋪面使用透水材質,在不當的生態工法下有人建議建商保固20年,並要保證工程具有生態功能。以及行道樹種的栽植應該以原生種為主。

生物多樣性與各領域息息相關

蠻野心足文魯賓提出動植物應有法律上當事人資格,其基本權保障應予以入憲。生物多樣性的議題從行道樹的栽種、植樹節是否改為自然保育節以擴大植樹保育的意義,以及珍稀物種進口的生態保育議題,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李玲玲表示生物多樣性與許多領域相關,包含重大政策規劃、國土規劃、永續生產與生活以及社區參與。

台東大學教授、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劉炯錫建議每年3月12日植樹節改為自然保育節,東大景觀學系賴明洲認為生態造林仍有其必要性並且在溫室氣體減量的工作,樹木擁有固碳功能;也許低海拔擁有自然復育,但也應該考量到退化演替、現有都市型態下提供的環境。高雄生態教師會李根政則表示,植樹節讓部份人士先將原生種砍掉再種樹,完全曲解植樹節的意義。

環境保護聯盟張子見建議熊貓與亞洲象等珍稀物種進口應該被禁止,而國際合作強化棲地保育機制。海洋大學教授郭金泉希望將台灣特有物種正名例如櫻花鉤吻鮭改為台灣鮭魚,以提升國際形象。

台灣的傳統思維仍舊以人為開發為主軸思想,蠻野心足文魯賓提出動植物應有法律上當事人資格,其基本權保障應予以入憲。生態關懷者協會也表認同,並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地球憲章已經將動植物的環境權納入十年教育計劃。在生物多樣性的議題中,許多人都建議原住民的生態智慧也應該被重視。原住民在主流漢人教育體系下,原有思維已經分散,因此有人建議將之納入教材,而台灣大學法學院教授謝銘洋在引言時表示原住民傳統知識納入資料庫,保障原住民的智慧財產權,另一方面也提出利益分享原則。立法委員田秋堇則提出在原民會之下設立一個生態智慧的單位,進而與21世紀主流的思想對話,如何在狩獵文化、保育思潮以及動物權之間取得平衡。

吃的安全 人人在意



針對「降低環境危害風險,建構健康安全環境」議題,先前捲入「環評關說事件」的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與經濟部長何美玥也出席聆聽討論。但受限於時間,許多項目並未獲得討論。掌控會議流程,已是各場次主持人的最大考驗。

在環境危害風險方面,無論是「加強有害物質流佈調查」,或是「建構安全消費機制」,由於都涉及飲食安全,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佔據了最多討論時間。關於農藥減量是否要規劃期程,並沒有共識,但針對毒性強,並且容易經由日常飲食中進入人體的毒物,如戴奧辛與汞等物質,執行完善的調查與評估,被列入共識項目。

雖然朝向「有機」的方向邁進是眾人同意的,但是對於文字使用,諸如畜牧與水產是否要單獨列出、生產履歷一詞的含意,卻有許多爭執。幸好在相互妥協下,輔導農民推動有機農業、有機畜牧、有機加工品之生產及驗證,最後還是列入共識項目。另外,立法規範基因改造作物及食品之產銷,與建立完善產品認證制度,同樣反映出對食品安全的憂慮。

受限於時間,民眾對環境危害資訊知的權利,以及建立污染受害者照護體系的議題,並沒有得到討論。而關於推動健康風險評估制度,特別是針對高風險之工業區,污染或控制場址附近居民執行健康風險評估,最後也形成共識。



論及全民參與議題時,當討論到專家參與或全民參與何者為重時,場面頓時火爆起來,最後出現「民眾與專家參與不應無限上綱」這樣令人疑惑的字句。擴大參與不成,持續教育卻有收穫。上至總統、五院院長,下至各工程開發人員、學校老師,都被要求每年接受永續發展相關議題的教育。此外,立法支持環境公民團體,仿照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9條,要求重大公共工程,提撥1%做為環境NGO發展基金,也被增列進入共識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