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正視自然期刊的核安警告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請正視自然期刊的核安警告

2011年04月27日
作者:趙家緯(台大環工所博士生)

日前自由時報摘譯知名的《自然》期刊最新一期關於核電廠周遭人口數之研究,警示台灣核一、核二廠為少數半徑30公里範圍內,人口超過500萬之高風險電廠。然除此資訊以外,該專題中還有以下三點,應作為台灣關心核安的民眾以及相關主管單位應重視之事項。

如果核一廠發生核災...圖片來源:網友開放自由下載

一、核電廠安全度之變化呈現浴缸曲線(Bathtub Curve)趨勢:所謂的浴缸曲線是指其剛運轉時,因各設備未有效磨合,故安全風險較高。而歷經一段運作時間後,機組開始穩定,故風險較低。爾後又因機組硬體設備已屆壽齡,導致風險遽增。而核一與核二廠已邁入機組老化期,已達浴缸曲線中的風險遽增期。而尚未完成的核四廠,其因採用拼裝式設計,儀控系統整合困難,故若其正式營運時,其初期必定導致其高風險。由此可知,若政府仍維持核電延役以及續建核四的決定,將導致北台灣的民眾,在未來十年內壟罩在極高的核災風險之下。

二、核電業者面對安全管制,有過度自信的現象(overconfidence):該期刊於本次專題中,亦訪問世界核電營運者協會(WANO)主席Laurent Stricker 關於既有核安管制的意見,其坦承他對於既有核電公司過度自信並輕忽核能意外的狀況,感到憂慮。更直指有5%到7%的核電廠未向WANO申報任何安全事件,他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而在福島核災發生後,台電不僅高喊「比日本安全十倍」,甚至強調其在WANO評鑑上名列前茅,甚至是零事故。從台電的舉措與WANO主席的意見中,顯見當前台電是WANO主席擔憂的對象。

三、如何因應「超過設計標準的意外事件」,將是後福島核災時代,核安檢驗的重點:福島核災既是此典型的例證,因為依據日本的地質調查,該地是屬於低地震與海嘯風險區,故原本設計無能面對大海嘯與地震的衝擊。然在台灣的核電廠不僅鄰近斷層帶,亦面臨海嘯威脅,但耐震係數遠低於日、美,連疏散範圍亦不如其他國家。而相關單位卻一再用「已採取歷史上最大事件」作為設計基礎為塘塞藉口,完全未意識到應採「超過設計標準的意外事件」來增進核安。

從上述自然期刊核安專題所提出的警告,以及台灣目前各單位的因應措施,而馬政府在擁核之路一意孤行,要確保核安,因此我們全民更應於本週六(430向日葵廢核行動)時,走上街頭,參與向日葵廢核行動,因為唯有非核家園,方能使台灣免於核災風險。

如果核三廠發生核災...圖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 原文經刪減後刊登於自由時報,篇名〈核電廠的浴缸危機〉

作者

趙家緯

台大環工所博士,現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長期參與台灣氣候與能源政策之公共討論,近期聚焦於台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