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阿美族河祭文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消失中的阿美族河祭文化

2006年05月02日
本報訊

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吳明義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上週六(4月29日)邀請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吳明義於林業試驗所舉辦秀姑巒溪阿美族的河祭講座,會中提到河祭是阿美族非常重要的祭典,但由於時代的變遷現今已幾乎不復存在。

吳明義指出,阿美族的人口為全台原住民之冠,主要分佈於花蓮縣與台東縣境內。阿美族漁撈可分為數種:個人採集性的、職業性的、脫聖入俗性的與全部落祭典式的漁撈行動。職業性是指近海與遠洋的漁撈作業,且幾乎為受雇者;脫聖入俗性的是每逢婚喪喜慶時,小者一對新人結婚大至整個部落的祭典結束後必有的行動。大型的祭典式漁撈活動各地的原住民語稱呼不一,除秀姑巒阿美族稱河祭(komoris)之外,其餘各地之阿美族皆稱海祭,因此河祭是以秀姑巒溪生態為根據地發展出來的一種漁撈祭典文化。

河祭是部落老少男子們每年一次的集體行動,有時數個部落會聯合舉行。持續的期間從兩天一夜至四日三夜不等,視行動的需要而定。部落的青年人會在水流的分岔口利用木樁、茅草、蘆葦與山芋葉設置臨時堰閘,截流改道,趁水落河乾把魚一網成擒。而41歲以上的的長老會在聚首會所留守、聊天或製作手工藝品,等待青壯年們凱旋歸來。

吳明義說,河祭本質上除了具有敬老尊賢的內涵外,也和中國傳統五倫的古訓精義不謀而和;因為命令與行動必須一致、絕對服從上級領導、團結一致等精神就表現在集體的漁撈活動中。另外,也藉由這樣的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榖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