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呢? 綠島珊瑚礁空屋率升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魚呢? 綠島珊瑚礁空屋率升高

2011年10月17日
本報2011年10月17日台東訊,特約記者黃苑蓉報導

2011年綠島珊瑚體檢工作,在12名潛水人員組成的志工團隊協助下,16日順利完成。體檢結果顯示,綠島的珊瑚礁覆蓋率堪稱優良,但指標性物種相當稀少,珊瑚礁的「空屋率」很高。

時序入秋,綠島已開始吹起東北季風,往年在島嶼北側的調查點(柴口、公館、將軍岩),因風浪太大不適合作業,因此調查團隊今年在島嶼西南方海域的大白沙、石朗、龜灣等地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三個地點的活珊瑚覆蓋率都幾乎超過50%,有些地點甚至達到70%,依據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標準,這三個調查點狀態屬於「一般」或「優良」,垃圾及魚網等環境衝擊指標都屬於低度,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數量卻相當稀少。

科學指導員林育朱表示,活珊瑚覆蓋率雖然頗高,但是指標性魚類、無脊椎動物卻相當稀少,「空屋率」很高,其中石朗情況較為特殊,由於此地屬於常態性浮潛區域,當地人已有共識鮮少在此地進行漁獵活動,魚種繁多,但都不是指標性魚類,可能因為當地底質主要以軟珊瑚組成,而軟珊瑚較無法像硬珊瑚般提供立體結構予魚類或無脊椎動物生存,因此指標性物種稀少。

志工團隊中有一位特別的青年是來自英國的Christopher Thorn,出於對海洋的熱愛,他自修相關領域知識,還身體力行參與珊瑚體檢,希望將來能在海洋環境保育投注一己之力。綠島本地也有四名潛水教練加入體檢行列,「藍莎潛水中心」教練馬永正表示,「今天的教練都是第一次參加,也都是靠這行吃飯,透過認識、參與這樣的活動,對我們賴以維生的海洋,有更多不同於一般的了解,才能找出永續使用海洋資源的方法」。

首次參與的志工陳家慶說「目前的志工多是外地來的,若當地人也能加入,不但更熟悉海域,學會調查方法後,即便外地志工不在,也能延續執行,持續關心海底建康。」自2009年就加入的志工廖孟黼,也建議綠島當地居民或業者往後能有更多人參與,「因為外地志工須長途跋涉,活動成本較高,若有在地人的支持,省下的經費就能用在其他更需要的項目」。

東管處綠島工作站主任高永隆表示,很欣慰珊瑚覆蓋率高,魚網跟垃圾也不算多,但魚類數量少的狀況須要讓政府了解這種情況,以後工作站也會繼續協助珊瑚體檢。

針對「有礁無魚」現象,潛水教練陳玄州表示,綠島是台灣潛水人的聖地之一,不但全年水溫適宜,且四季都有背風的海域可以潛水,海底世界的多彩多姿令人流連忘返,但是海洋與陸地是相連的,海洋的問題多來自陸地,包括不當工程、污水、垃圾、過漁等行為,須要檢討,想出解決或替代方案,不然可能十年後就不會有人想來潛水了。他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不應只關注陸地、海面,也要將焦點深入海中,因為海底也是國土的一部分,水下的破壞直接反映了陸地的破壞。「臺灣很漂亮,大家要懂得保護;臺灣也只有一個,大家不愛惜就沒有了!」

此次綠島的體檢行動,也是2011年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系列活動的最後一場,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將陸續彙整今年度體檢總成果後對外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