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研發多通道微生物傳感器檢測水污染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大學生研發多通道微生物傳感器檢測水污染

2011年11月02日
摘錄自2011年11月2日文匯報綜合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目前已知的合成化學品超過10萬種,每年還在以上千種的速度增加。日前結束的中國全國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支學生團隊拿出了一項名為「多通道微生物傳感器」的生物檢測水污染的新發明,最終摘獲特等獎。

生物監測的方法目前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化學檢測,應用於水污染的應急管理。生物毒性檢測技術的優勢在於,檢測人員不必把受污染的水體樣品帶回實驗室,只要直接拿著生物試劑,就可以現場做水質綜合毒性檢測,為水污染的應急處理提供基礎判斷。

據介紹,生物毒性檢測方法一種是使用魚類、浮游生物、藻類等水生動植物作水體毒性試驗,存在成本高、操作方法複雜等問題;各國的科學家們普遍傾向於利用第二種方法,即微生物毒性檢測。微生物本身機體小、種群數量大、生長繁殖快,和高等動物有類似的物理化學特性和酶作用過程,是一種更理想的試劑。但這類技術實際運用效果不太理想。比如,當實驗人員用發光菌對受污染水源做毒性分析時,這類菌株數量單一、難以長期保存,不僅分析費用較高,而且分析受樣品色度、濁度的干擾因素比較大。而基於呼吸儀的測試方法,則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會產生較大的實驗誤差。

而同濟的學生團隊發明了這種名為「多通道微生物傳感器」的新型生物毒性分析方法,當毒性污染物存在時,微生物細胞的呼吸作用,會表現出相應的電流強度變化,檢測人員可根據待測污染物對生物電流影響的程度,判斷其毒性的強弱。

多通道微生物傳感器具有檢測污染物範圍寬、操作簡單、不受樣品色度和濁度干擾、毒性檢測結果更具客觀真實性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