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族新角色,現身高海拔!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蛾族新角色,現身高海拔!

2011年11月22日
作者:林旭宏(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解說教育組組長);攝影:林旭宏、施禮正

※ 編按:台灣因地形變化多端,氣候溫和,許多生物都能在此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光是蛾類就有四千多種,還不包括尚未被人類發現者。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棲地破壞,食物來源短缺等因素,很多未知新物種因此滅亡,故新種的發現是「可遇不可求」,研究人員若遇上則欣喜異常,一般人卻可能會將其視為無價值之物。因此本週生物簡介專欄將為各位介紹台灣特有的林氏杉東夜蛾,若有機會發現它的倩影,可別隨手揮殺喔。

根據中研院「台灣物種名錄網站」的資料,產於台灣的鱗翅目(Lepidoptera)種類多達78科4513種,但一般相信,台灣應該還有更多的鱗翅目昆蟲有待發現。一篇2010年3月刊載於年日本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專報(Memoir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的文章「A Revision of the Noctuid Moths of the Genus Sugitania (Insecta, Lepidoptera)」,便描述了一種產於台灣的夜蛾科冬夜蛾亞科的新種:林氏杉冬夜蛾(Sugitania chengshinglini Owada & Tzuoo, 2010),如右圖。

這篇文章是由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鱗翅目專家大和田守博士(Dr. Mamoru Owada)、台灣的左漢榮老師(鞍馬山的蛾作者之一)及中國大陸華南農業大學的王敏等3人共同發表,文章中整理了杉冬夜蛾屬(Sugitania)的5個分類群,包括一個新的亞種和林氏杉冬夜蛾這個新種。這5個分類群的翅紋皆十分相似,無法輕易從外觀加以辨識,必須由蛾類的分類專家解剖生殖器加以比較後,才能正確的鑑別。

上圖的飛蛾是我們在2006年11~12月間在合歡山小風口所採獲的標本,當時就是根據它們的翅紋比對王效岳先生所著的圖鑑「認識台灣的昆蟲 14」而將它們鑑定為 Sugetania uenoi Owada, 1995,這個分類群也是由大和田守根據1992年1月他在桃園縣復興鄉所採獲的一份雄蟲的標本所發表的新種。

當這組在2006年所採獲的標本及停棲照公布在網站,左漢榮老師看到後很興奮的告訴我們,這是1992年S. uenoi Owada, 1995發表以後再度在台灣的採集記錄,他在2006年11月在鳶峰也採到一隻,但左老師也深知該屬是很難從外觀上去作鑑定,因此他商借了這4份標本,寄到日本給和台灣的蛾纇專家有長期的合作關係的大和田守博士作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大和田守博士匯集了中南半島與華南地區關於Sugitania的標本及採集資訊後,經深入研究,完成了前述那篇文章。

這個新種的的種小名「chengshinglini」是獻給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退休的研究員林政行博士,除了表彰林博士對於台灣鱗翅學的貢獻外,也因為此一新種的「正模式標本(Holotype)」是由林博士在1988年12月在南投縣仁愛鄉台14甲公路上的梅峰所採獲,而由左漢榮老師和筆者所採獲的本種共5份標本則被指定為「副模式標本(Paratype)」,其中四份如右圖。

根據作者群的研究,2002年12月採自中國大陸廣東省南嶺自然保留區的一雌一雄兩份標本也是屬於本種,這兩份標本也被指定為副模式標本,因此這一新種到目前已知的採集地點就只有台灣的台14甲公路上的梅峰、鳶峰、小風口和中國廣東的南嶺自然保留區。

大和田守博士在完成這項研究之後已經將標本歸還,因此這四份標本也成為特生中心第一批被指定為「副模式標本」的蛾類標本。

這些標本已經被妥善收存,但奇怪的是,自2006年冬季在合歡山採獲後,2007年到2011年,雖持續在小風口進行採集,但就再也沒有發現過了,因此有關本種的其它資訊仍然相當欠缺,讀者們如果有機會發現到類似翅紋的夜蛾,也希望能與我們分享,說不定那又是另一個新種呢!

※ 編按:台語裡,蛾被稱作「拉撒(骯髒)呀啊」,大部份民眾對蛾類持負面觀感,這是因為蛾的幼蟲常造成農損,有些蛾類外形不討喜,甚至有毒!但其實蛾類之美 並不輸給蝴蝶,且蛾類幼蟲與在地植被生態息息相關,非常適合做為一地長期監測的指標。生物簡介專欄與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賞蛾小組合作,期能改變民眾對蛾類的印象,並推動賞蛾保育風氣,陸續將為讀者們介紹幾種特別的蛾,敬請鎖定本專欄。

【延伸閱讀:蛾,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