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資訊傳遞、土地經營、組織管理 10年經驗大集合 | 環境資訊中心
環資十年特刊

【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資訊傳遞、土地經營、組織管理 10年經驗大集合

2011年11月29日
本報2011年11月29日台北訊,王鎮中報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陳建志26日表示,在過去的十年間的環境資訊協會,於環境資訊領域投入龐大心力,建立最大華文環境資訊平台,不間斷發行電子報,並提供其他 NGO團體資訊技術及資源;在台灣推動環境信託、引進工作假期、進行珊瑚礁體檢與海洋保育、每年舉辦上百場的演講和活動,希望用行動保留台灣這塊美麗土地;並於近二年開始投入環境勸募工作,包含透過網路、發票與實體活動等勸募行動,讓台灣的環境保育有更多人關注、支持,並賦予行動更多實質的力量。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26日舉辦「資訊、土地、管理‧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陳建志致開幕詞時作了以上的表示。研討會中環境資訊協會並發表了15篇工作報告。

在「回歸土地‧永續的棲地保存」的主題報告中,環境資訊協會的工作同仁,分別以〈都市叢林的環境行動—都市人連結土地的多元方式〉,說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喜歡在假日或空閒時到野外出遊,與大自然接觸、親近,試圖找回靈魂深處,與自然共舞的感動。但實際上,真正了解身邊環境的人不多,也往往因個人無心的行為而傷害到環境,造成破壞。環境資訊協會透過「工作假期」的型式,在都市人與自然間,扮演著中間者的角色,以不同且多元化的方式來親近,認識身邊的環境。

棲地保存的重點項目之一就是海岸,在漁村〈前線的海洋資源調查行動—北觀國家風景區海岸地區潮間帶生物資源監測計畫〉、部落〈原汁原味的家園守護行動—以「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行動為例〉的2份報告中,環境資訊協會本著環境監測與調查是環境永續經營的基礎精神,在北海岸從事油汙染對海岸生態破壞性的持續監測;同時也在澎湖東西嶼坪永續島計畫,及全台各地不僅在岸上舉辦淨灘行動,也開始招募志工進行珊瑚礁體檢調查行動。

回歸到部落是許多人最終的選項之一,在部落〈原汁原味的家園守護行動〉報告中,環境資訊協會報告了如何經營位於三仙台附近的一塊山坡地委託作為棲地經營,並進而展開了協會與台東成功信託體驗園區鄰近部落「比西里岸」的合作關係。再進一步到「守護杉原灣」行動,盡力與在地部落一起去守護台灣東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讓東部不只是風景照片,而是讓更多人參予關於土地的靈魂故事。

在第二主題〈點擊之間~環境教育的創新傳播〉中,是以傳播的角度引出環境資訊協會在資訊方面的成果,資料顯示,平均每分鐘有 5個人在環境資訊中心網站上瀏覽新聞,顯示環境資訊網站的受重視,而該中心,再針對一般讀者提供環境訊息服務外,還針對不同的閱聽族群,建立了其他不同屬性的網站,以及豐沛資料的資料庫。

科技進步帶來細數不盡的環境惡果,但新科技與新工具讓生活在地球的人們,開始用全新的連結與視角來重新詮釋對於環境事件的看法,以往被認為是局部地域性的現象,其成因與影響,從更大尺度的觀點來看,其實是橫跨難以想像的地理疆界。在足跡〈10年來國際與兩岸間相互交流的傳播〉的報告中,環境資訊協會成員細數了十年來的成果。而在白海豚〈守護濁水溪環境信託認股傳播案例分享〉中,更以實例,說明環境資訊的傳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將環境教育的傳播導入,今年國光石化、築水溪口大城濕地的爭議雖暫時落幕,但這持續多年的爭議,我們除了新聞報導之外,更將「環境信託」的觀念導入。

第三主題〈環境NGO的經營管理~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例〉,首先就是民間團體頗在意的〈錢從那裡來?如何拉近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距離〉,報告指出,環保團體募款素來不易,遠遠低於宗教團體和社福機構。即便在美國,根據 1%for the Planet(企業百分之一護地球組織)的資料顯示,僅有不到 2%的捐款是捐給環保團體。根據環境資訊協會蒐集的資料,初步評估在台灣較具行動力和能見度的環保團體,每年能取得的捐款,大約在 4千萬元,佔台灣全年度的公益捐款 427億(引自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網站,內政部公佈之2007年度資料)約千之之一,遠遠低於歐美國家。所以這是有待努力突破的。

〈企業與 NGO在資訊技術運用的異同:環資未來的 IT發展方向〉報告中,說明對於非營利事業來說,運用資訊技術絕對是可以大幅提升效率的好方法,這需要先有規劃,並善用分享軟體,慢慢的建立資料庫,以達到活用資訊的目的,〈如何穩紮馬步,建立責信的基礎?〉則是一個民間團體能不能實現原先理想、獲得更多人認同的關鍵之一,報告中強調,公益團體則需要善盡社會財使用者的角色,盡到應盡的社會責任,所謂應盡的社會責任有三大面向:1.透明度。2.資源運用。3.執行成效。公益團體與支持者建立堅實與緊密的關係時,則公益團體必能永續經營,也可以義無反顧的埋頭去落實公益團體的使命與願景,落實核心價值的使命。

※ 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論文全文下載:http://www.e-info.org.tw/files/TEIA10yearConferenc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