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O不可靠 氣候變遷下飲食習慣決勝負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GMO不可靠 氣候變遷下飲食習慣決勝負

2011年12月03日
本報2011年12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主婦聯盟以及幾個團體積極推動無基改農區。(圖:主婦聯盟基金會)核能和基因改造並列20世紀兩大爭議科技,在核能議題沸沸揚揚的台灣,大眾對基改議題卻是一知半解。當人類一窩蜂投入減碳行列之際,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葉欣誠指出,GMO(基因改造有機體)食物對人類的影響更需關心,「人類毀滅可能導因於GMO!」

很多人不知道基改作物的存在,但我們每天早餐喝的豆漿,10之9.9都是基改大豆做成的。台灣大多數未標示的食物都是基因改造作物。葉欣誠2日在「基因改造科技與食品安全論壇」,以「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為題,說明基因改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他說,基改食物的出現是個悲劇。

25年前出現的GMO食品,大家都以為可以挽救糧食危機,然而20年來,糧食危機仍然存在,而基改作物造成不可逆的生態危機已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現在只能減緩傷害。」葉欣誠說。

全球暖化對許多事情造成影響,糧食減產是其中之一,因此研究抗蟲、抗熱的基改作物似乎可行。

Lester R. Brown曾以「衰敗的國家」一詞來形容連自己的人民都養不活的國家。氣候變遷導致表土流失、水資源匱乏以及氣溫上升,是糧食短缺的主因,也是讓國家步入衰敗的原因。隨著全球暖化和其他議題的惡化,衰敗的國家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而導入基改食物,看似短期內能解決問題,放長遠來看,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生態及糧食危機。基因改造的原理是把DNA序列重新排列,這原是一種調適策略,不見得是好的,雖然解決一個問題卻製造十幾個問題。

改變飲食習慣,減少糧荒衝擊。研究指出,未來40年,要餵飽全球人口得需增產7成的糧食。其實糧食增產的背後,有些因素是可以改善的。葉欣誠舉以玉米餵豬為例,一開始是為了解決過產的問題而用來餵豬,現在逐漸成為習慣。因此演變成美國80%玉米用來餵豬,20%出口。餵豬的品種和台灣人吃的玉米是相同的,如此糧食錯置,原本可以改變的。

類似的情況還有把可以吃的東西拿去做生質燃料,為了讓汽車跑得動的玉米,甚至可以餵飽一個國家,因此使用生質燃料成了道德議題。目前對於生質燃料的研究已經到了第二、三代,過程中也反省了這個道德面向。

不健康的飲食是GMO崛起的主因,過度吃肉,使得一部分原來可以餵食人類的糧食,用來餵食經濟動物,因此表面上看起來糧食不足,必須仰賴GMO作物。在GMO市場邏輯下,穀物和蔬果生產量持續上升,價格卻升高;肉類和乳製品產量上升,價格相對持平;世界上很多國家肉類和乳製品成為窮人的食物,反而買不起蔬菜和穀類。

GMO利用各種不同的基因交互使用,產生各種超級作物,雖然短期可解決病蟲害、灌溉用水,產能不足等問題,但長期後果包括身體過敏,連吃馬鈴薯也過敏,因為可能有鮭魚的基因;生態系統失去自然平衡,生物抗藥性增加,以及不可預期的災難。

生態系崩解很大的原因來自GMO,基改種子透過不同方式滲透到各個國家去,變成超級雜草,強勢無解。

而GMO種子的獨斷也讓全世界的種子集中在5大公司手中,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種苗商孟山都更透過基改種子控制國家的政治經濟面。

葉欣誠指出,面對人口急遽增加以及氣候變遷的挑戰,唯有飲食習慣改變才能解決問題。此外,增加農地以及改善農耕技術,也是各國必須面對的功課。

葉欣誠解釋,世界上所有的能量都來自太陽,因為光合作用透過綠色植物把太陽轉換成能量。每個能量轉換的過程都會消耗一部分的能量,能直接利用食物是最好的方式,越能直接利用越有效率。例如,直接吃蘋果,和將蘋果拿來餵動物人類再去吃肉,相較之下,後者對於熱能的消耗更多,越容易造成全球暖化的效應。

攝影:陳品潔飲食習慣牽動糧食需求,傳統農業社會人類肉類吃的很少,但社會富裕,肉類的需求也增加。改變飲食和健康習慣是讓糧食的分配回歸永續的關鍵,不吃很多肉不是宗教的行為,而是永續社會的作法。

這場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灣大學種子研究室、綠色陣線協會4個團體所主辦的論壇,邀請了國內幾位重要的學者從社會面、健康風險討論基因改造作物的衝擊,也邀請幾位專家分享日本、中國的基改作物現況,並邀請綠色和平分享他們在全球反基改作物的經驗。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透過論壇的形式讓基因改造的概念得以澄清並創造對話的空間。目前台灣法令未允許種植基改作物,但基改食品卻早已充斥市場。郭華仁期待能實地走訪農田,找出種植基改作物的案例,以及針對未標示的基改食品持續監測,但限於經費,目前仍做不到。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