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教法上路 環署辦研討會收集意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教法上路 環署辦研討會收集意見

2011年12月19日
本報2011年12月1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環境教育法初上路半年,倒底現況如何?一項瞭解環教法實施半年現況、面臨問題以及未來展望,由環保署主辦的研討會,17日於台北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全台兩百多位民間團體、學者、公部門代表參加,為環境教育架構一個縝密的網絡。

在此研討會之前,主辦單位已於11日先行召開6場啟動會議,分別為「學校環境教育」、「公部門環境教育」、「社會環境教育」、「環境教育人員之角色扮演」、「環境講習」以及「環境教育產業」等主題討論,這次研討會則針對各項主題之結論持續收集意見,讓環境教育實施更為順利。

依據《環境教育法》,接近400萬公務人員、國小到高中學生每年必須接受4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而環教時數的取得又牽涉到合格的場域、人員以及課程內容,雖然相關的子法皆已完成立法,但實務上仍有待調整修正。研討會中,即有不少問題跟行政庶務相關,例如上網登錄、資訊更新等。

其實環境教育不只存在課堂上,高達2000萬民眾雖不受環境教育時數規範,仍有環境教育的需要,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高翠霞即指出,社會大眾是環境教育落實的最後一個環節;如何將環境教育落實在生活層面,吸引與會者關注。

與會者針對社會教育機構及非營利組織實施社會環境教育現況以及面臨的問題、家庭教育與社會環境教育連接、以及也讓中小企業主及職員快速獲得環境教育相關資訊等交換意見。

與會者對於實施內容也有很多期許,認為環境教育是達到環保的手段,而環保是為了救地球,因此包括應頃國家之力推行蔬食來達到減碳以及食品安全的意見也有不少討論。但地球公民基金會代表卻指出,無論民眾如何厲行省電、蔬食,都比不上國光石化開發帶來的碳排量,呼籲政府應謹慎評估開發案;也有大學老師指出,即使蔬食,若不提倡無毒有機的耕作方式,仍然會傷害環境。

對於環境教育資訊流通,有與會者建議政府針對中、老年民眾製作相關訊息,加強電視媒體採購,而不只是網路這個途徑。也有成員認為環保節目沒有電視台願意播放,倒是對於現行節目,至少不要出現違反環教的畫面,例如動物戲謔、過度飲食;另外,對於每天廣告郵件轟炸,電線桿、公園等公共場所貼滿廣告,也有人建議應電子化或列入管理。也有來自部落代表發言,認為部落環境無法取得場域認證。

對此,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王懋雯認為,大山大海雖沒有場域認證,但在取得認證的人員解說下也算是環境教育。至於廣告單張的浮濫,則提醒發揮個人力量,質疑廣告張貼與發放的合理性,「環境教育就是做,以行動感動社會。」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