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案另一章:楊逵故居「東海花園」將成「殯葬用地」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都更案另一章:楊逵故居「東海花園」將成「殯葬用地」

2012年04月11日
作者:楊翠(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楊逵孫女)

連日來關於都更案的討論,讓我憶起,兩年多前,我也曾與「都市計劃」的美麗藍圖對抗,奮力奔走,搶救台灣本土作家楊逵的故居「東海花園」,使它不致被強制徵收,成為「殯葬用地」。結局,當然是令人失望的。「東海花園」這座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文學家故居,確定不久之後,將成為「殯葬用地」。

當時,我找台中市議員黃國書幫忙,他熱心聯絡文化局、都發局,甚至市長胡志強。我們期望,台中作家楊逵的「東海花園」舊址,能夠被保留下來,規劃建造「楊逵文學公園」。

「楊逵文學公園」的意義,不僅是在保存文學家的故居,建造一個具有深沉歷史意義的文化地標,同時,它的週邊有東海大學、逢甲大學,鄰近的台中縣還有靜宜大學、弘光大學,可以聯結成一個緊密的文化教育空間,具有積極的建設性意義。

我連續舉辦四場「楊逵文學地景導覽」活動,我的學生們都情義相挺,活動確實溫馨感人。然而,「東海花園」仍然不可免於被「都市計劃」的巨獸吞噬的命運。我奮力提出的所有論述,都如拋石入水,漣漪過後,歸於幻滅。

我的論述包含幾個面向。其一,楊逵是具有國際級地位的作家。楊逵的生命時間跨越日治、國府兩個世代,具有三重身份:抗日運動者、新文化運動者,以及具國際地位的文學家。在文學方面,他是台灣作家進入日本中央文壇的第一人,1970年代開始,作品屢被選入國、高中課本,至今依然是重要的「課本作家」。其文學成就受到高度重視,是國際級的台灣文學家,國家級學術單位中央研究院並出版《楊逵全集》全14冊,國家級「國立台灣文學館」亦以楊逵為主題規劃特展。

其二,楊逵與台中城市關係密切。有文化局官員回應說,楊逵不是新化人嗎?新化有紀念館就好了嘛!確實,楊逵本籍新化,但他在台中定居長達50年。日治時期,台中是文化運動的核心場域,楊逵自1920年代末期,就積極參與「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農民組合」,他的青年時期即活躍於台中地區,包括台中市區如柳川與中正路交界處的「樂舞台」(當時的初音町),是日治時期台灣社會文化運動的大型聚會場所,還有台中公園、台中火車站、中央書局、舊台中圖書館、台中縣境的大肚、大甲、清水一帶,當時是文化運動與農民運動的重要舞台,都有楊逵的足跡。戰後初期的所有文學活動,無論是文學團體、出版社、雜誌、作品,也都是以台中為母胎。

其三,做為台中市民的楊逵。楊逵1935年正式定居台中,其間除了因白色恐怖被囚於綠島12年之外,都落籍台中,楊逵五個子女中,有三個在台中出生;他的妻子葉陶,1970年在台中辭世,而楊逵則是於1985年,在現在的新光百貨對面的上石路,小女兒楊碧家中,向人間告別。

其四,做為青年導師的楊逵與台中。楊逵戰前的「首陽農園」(在今五權路、原子街、三民路一帶,其後更名「一陽農園」),即是青年聚會之所,台中市國寶作家陳千武曾回憶:「我讀台中一中時,楊逵在現在的台中商專附近經營首陽農園,那時候我也在附近租房子,常常一下課,書包揹著就上首陽農園去-----」。台中的女兒張金爵(白色恐怖時因案入獄),從戰前就出入首陽農園,她回憶說,這裡是她思想啟蒙的花園:「首陽花園常有一大群人圍坐談論,我也站著聽,覺得很有意思,不買花時也常常去聽講。」而1970、80年代,在東海大學對面的「東海花園」,更是國際學者、文學作家與青年學子各方前來「朝聖」之地,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地標與文學教育空間,曾經在東海花園住過一段時間的作家,信手拈來,就有七等生、宋澤萊、林瑞明、林載爵、路寒袖、劉還月……,而經常往來的作家,如鍾肇政、葉石濤、黃春明、陳映真、李昂、洪醒夫……,更是不可勝數。

這樣的楊逵,還不是「台中人」嗎?楊逵大半生都居住在台中市,他的故居「東海花園」被藝文界認為是重要的歷史文化空間,這樣的空間,還不能成為「文化資產」嗎?作家與一座城市,究竟是如何發生關係的?這是必須思考的課題。

日本歌人石川啄木,出身於岩手縣,27歲辭世,但全日本有許多座資料館、歌碑、文學碑等文學紀念空間,以歌碑而言,全日本計有140座石川啄木的歌碑。石川啄木曾在北海道流浪一年,以在釧路報社工作的時間最長,北海道釧路支廳釧路市,就以他的雕像豎立了一座歌碑。

奧地利裔德語作家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生於當時的奧匈帝國(今捷克布拉格)。里爾克曾在西班牙南方小山城隆達住過幾個月,投宿維多利亞女王飯店,飯店中還有里爾克銅像和紀念室,隆達有一條街,街名就叫「里爾克街」 。

如果能將「東海花園」舊址,營造成一座具有人文氣息的「楊逵文學公園」,不僅在於利用文化材,建造城市的文化地標,同時,對於城市歷史意識的凝聚、文化深耕與涵育、 城市身世的自我形構與辨識,乃至文化觀光與文化再造,都深具意義。

然而,結果令人悲傷。「東海花園」不能再生,只能成為墳場。

文化局說,如果都發局願意另行規劃,他們願意全力配合。都發局說,如果文化局將此地指定為「文化遺產」,他們願意全力促成此事。然而,「東海花園」舊址固然還在,「舊房子」卻在某年,因到附近墓園掃墓的人們引發火災,遭到波及,全數燒毀。文化局說,沒有建築物,就無法指定故居為「文化遺產」;即使只有半間房子,只要還有骨架,就有辦法;雖然「文化資產保存法」中確實有「無形文化遺產」、「文化景觀」的項目,但他們無法使用那些條款,因為「那絕少有成功的案例」。他們說。

我的父親今年76歲了,他以老邁的身體,奔走許多年,終究還是讓「東海花園」被「都市計劃」吞噬了。近年來,他已不抱任何希望了。做為楊家的後人,我們無法保住「東海花園」,當時我的發夢,盡成泡影:

「我們決定完成一個夢,籌建楊逵紀念館,
砌築一處優質的文化地標與文學空間。
邀請您的參與,牽手打造文學家屋,
一起出發,向夢想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