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特瓶蓋一年14億個被亂丟 海洋動物殺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寶特瓶蓋一年14億個被亂丟 海洋動物殺手

2012年05月08日
摘錄自2012年5月7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灣一年至少用掉28億支寶特瓶,但環保署發現,約有一半的回收寶特瓶都少了瓶蓋。原因是消費者沒有蓋回瓶蓋的習慣,以致大量瓶蓋四處流落,在台灣海灘垃圾名列前茅,海龜、海鳥、海豚等海洋動物也因誤食瓶蓋而死,瓶蓋成了生態殺手。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表示,國內寶特瓶九成五以上都回收,只不過回收的空瓶一半都沒有瓶蓋,這些「消失的瓶蓋」多半被當成一般垃圾丟棄,有的進焚化爐燒掉,有的順著排水系統流進河川、海洋。

從國內海灘淨灘活動統計顯示,清出來的瓶蓋數量都居海灘垃圾前五名,廢寶特瓶數量反而只有瓶蓋的1/10左右。

她指出,大量的瓶蓋除了汙染環境,最教人痛心的是海鳥、海龜、海豚等海生動物常誤食身亡,而海邊的寄居蟹找不到貝殼,竟背著塑膠瓶蓋棲身。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林愛龍指出,由於海灘貝殼數量大減,寄居蟹也難「安心成家」,雖然瓶蓋不透氣、不是牠們的「合宜住宅」,但有總比沒有好;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也說,在墾丁等海灘做生態調查時,確實常發現寄居蟹背著「人工殼」的怪象,且有逐年增加趨勢。

環保署正與國內瓶蓋製造業者溝通,希望統一寶特瓶蓋和瓶身的材質,最快明年上路。環保署回收基管會表示,寶特瓶材質是PET,瓶蓋是PE,不同材質在回收處理時不相容,需要多一道手續,費工又耗成本。基管會說,如果瓶身與瓶蓋同一材質,回收再製時就可省掉沉澱分離的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