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老車站的漫長等待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旗山老車站的漫長等待

2006年05月18日
採訪/撰稿:郭志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剪輯:陳志昌(公共電視記者)

旗山火車站保存運動,已經進行好幾年,但是依舊沒有動靜,車站建築在歲月中殘破,讓人憂心這樣的漫長等待,一棟老建物,能不能撐得住。 


旗山老車站,見證旗山的百年發展,成為所有旗山人的共同記憶。但是火車不再來,車站變成廢墟,保存與拆除成為懸而未決的課題。在日漸凋零中,老車站像位歷盡滄桑的老母親,在旗山街頭漫長等待著,那顆感恩與追念的心。

旗山鎮位於高雄縣的地理中心,緊鄰荖濃溪,肥沃的地利,讓它一路成為米、糖、香蕉等農作物的生產重鎮,並且形成一個富裕的農業鄉鎮。60年代,香蕉生產打響旗山的名號,但是旗山的開發史有300多年,在香蕉生產之前,米、糖才是旗山的重要產物,而位於旗山鎮中心的老火車站,見證這段歷史。

旗山車站修復之路究竟該如何走,端看主事者的心態。   早期旗山以種植香蕉聞名全台。   早期車站的設立是為了糖廠甘蔗的運送。

早期稱為旗山驛的旗山車站,屬於糖廠的旗尾線運貨鐵路,原本用來運輸甘蔗,在開始兼營載客業務後,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也連帶促成旗山的發展。旗山車站在經濟上,一度扮演重要功能,但是在糖業經濟沒落後,1978年火車停駛,1982年鐵路拆除,僅存的車站成為旗山人的共同記憶。

火車不再來的車站,失去了運輸功能,但是建築物本身的美感,卻未從此消失。旗山車站屬歐洲都鐸式建築風格,充滿童話般的風味,在台灣鐵路車站中,算是極為少見。由於建造年代久遠,車站保存許多不同建築風格,像八角錐型的候車室,仿造哥德式教堂的尖塔,站房屋簷右側,斜披式的屋角,都讓這座車站具有文化意義。

旗山車站聞名國際,在旗山故鄉卻不被重視,整座車站荒廢在歲月中。柯坤佑老師和一群守候車站的居民,依舊為車站清理門面,希望能喚起居民對她的重視。車站荒廢一段歲月後,在文化團體奔走下,政府單位開始進行修復,希望讓車站成為旗山的文化意象。

旗山車站造型獨特,充滿童話般的風味。    一群守候車站的當地居民,為旗山車站清理門面。    旗山車站數度遭到縱火,讓當地文史團體感到寒心。

但是這種失去全盤計畫的修復工程,對於文化資產不是保存,卻是另一種破壞,就像原本保持良好的屋頂,在整修期間拆卸後,就因停工擱置一旁。對於修復工程停擺的車站,文化團體依舊懷抱修復的希望,但是車站數度遭到縱火,讓文化團體十分心寒。在車站圍欄上,掛滿希望保存車站的心聲,呼籲旗山人重視這座像旗山老母親般的古董車站。

美麗的文化資產,原本應受保護,如今保存受到波折,最大原因就是車站擋住計畫興建的道路。為了一條道路,毀了一座古老車站,當現今各地都極力保存古蹟,希望利用古蹟吸引遊客之際,不願保存車站的旗山,無異是開文化倒車的作法。

做為歷史鄉鎮,旗山保有許多珍貴文化資產,從保存良好的旗山老街,到風格特殊的大教堂,甚至百年歷史的國小禮堂,旗山的雄厚文化資產,能夠在未來開創傲人觀光經濟。

深鎖數十年的旗山穀倉,首度對外公開。    旗山穀倉全以檜木興建,保存相當完整。    唸工業設計的柯坤佑老師製作旗山車站模型。

在旗山車站不遠處,一棟巨大的木造建物,就是深鎖數十年的旗山農會穀倉,在今日首度對外公開,讓人們驚訝旗山文化資產的豐富。

旗山穀倉全以檜木建築,在台灣逐漸消失的穀倉中,算是保存最完善的穀倉建築。內部寬大的空間,保存穀倉的功能結構,而眼前巨大的儲穀倉房,就是稻米碾製的起點,也見證旗山地區的稻米歷史。從旗山穀倉的稻米經濟,到旗山車站的蔗糖文明,甚至香蕉合作社的存在,短短距離內,如同一個罕見的歷史文化園區,見證台灣現代化過程中,輝煌的米糖世紀以及香蕉王國。

旗山有寶,卻不懂珍惜,當位於文化中樞的老車站搖搖欲墜,失去整體文化園區的概念,縱使古蹟散佈林立,旗山將會失去最美的文化競爭力。老車站修復停擺,但是熱心奔走的柯坤佑老師,卻沒有放棄保存念頭,他用工業設計的專業,創造新的保存運動。

讓車站走出照片,成為實際形體,柯坤佑用這樣方式介紹自己的故鄉。在柯坤佑的工作室內,有著各種建築紙模型,無論是各城市的古董火車站,或是各地的文化古蹟,他都進行設計開發,將文化推廣結合紙類藝術。

在旗山商圈內,柯坤佑結合有心保存文化的業者,在店裡展示他的電腦動畫,展示旗山地區的文化風貌,讓來來往往的遊客,理解旗山車站保存運動的苦心。

旗山火車站保存運動,一路走來顛顛簸簸,但是這是一場改變人心的長期戰役,曾經守候旗山的老車站,就像一位漂浪街頭的老母親,如今漫長等待著,來自故鄉親人的疼惜。

採訪側記

旗山車站的保存與否,有別傳統上官方拆除、民間保留的情形,而是當地居民不同立場下的分裂,也讓保存運動必須走向人心改變的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