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4日
摘錄自2012年9月23日中時電子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日治時期台灣有不少土地冬天時種植小麥,光復後,因為政府農業政策之故,傾力發展稻作。近年彰化縣在「喜願共合國」鼓吹下,一些農民開始種小麥,不但想複製祖先或父執輩走過的路,也朝「社區協力農業」的目標前進,不但有成果,也吸引年輕農民加入,或許這可讓政府思考如何讓我國的糧食政策更加完備,以因應未來變局。
20、30年前,東石鄉一帶隨處可見小麥、大麥等雜糧,隨著政府轉作政策和經濟環境改變,麥田不是休耕就是改為稻作。新港鄉文史工作者林英敏表示,早期農家都會於田地邊緣灌溉不到的地方種植小麥,現因技術進步不復見。開始種麥後才從耆老口中得知,鄒族部落原也種植小麥,後因小麥非主食、供過於求而逐漸沒落。
原從事養殖漁業的蔡一宏5年前接手父親10甲農田,回想起小時後麥田隨風搖曳的風景,雖鄰田皆為水稻,當時即興起回復種植雜糧想法。直到得知喜願共合國的施明煌在全台推廣小麥後,主動找上施學習。首度種麥便遇上強風豪雨,「麥田一淹水就『去了了』」,雖損失慘重,蔡不氣餒,再接再厲第二次播種,謹記 「施總監」提點的方法並仔細記錄「條播的行距與株距過於稀疏」、「二化螟蟲必須灌溉破壞棲地」,檢討、摸索出種麥法。
在蔡一宏悉心照顧下,「鳥吃剩後」第二期收成仍多達九噸,成為全台有機認證合格小麥產量冠軍麥農,一公斤售價39元的麥子,不僅有賺頭,也讓他再現小時農村景致。蔡一宏認為,國際小麥價格一漲,依賴進口的台灣就受影響,種小麥可以降低國人「食」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