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藍海洋──遲來50年的大海浪潮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大藍海洋──遲來50年的大海浪潮

2006年05月21日
引介:吳明益(東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被視為「環境運動之母」的瑞秋‧卡森(Rachel L. Carson)人生中有三個關鍵點:一是她進入賓州女子學院修習文學,卻在一堂生物課中開啟了另類視野,從而轉到動物系,後又攻讀遺傳學。第二次是她到林洞(Woods Hole)海洋工作站,見識到了活生生的海洋力量,遂不再以純粹的學院研究者自居,並於1936年 任職漁業署。這段時間,她寫出《海風下》與《大藍海洋》。接著她辭職遷至緬因州海濱寫作,完成《海之濱》,這系列作品成就美國海洋文學三道高峰浪潮。第三,則是從持續的觀察中,她發現了化學物質的污染問題,從而投入書寫影響了世界生態觀的《寂靜的春天》。

 

《大藍海洋》小檔案
作者:瑞秋‧卡森
譯者:方淑惠、余佳玲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時間:2006年4月

「海洋三部曲」詩意、知性、熱情的筆觸,以及對生命的敬畏姿態,讓我們讀到專業、具有深邃智慧的卡森,還召喚了過去那個對文學充滿憧憬的少女卡森。其中《大藍海洋》(我個人認為中文書名譯得不理想,通常這部書被提到時譯為《周遭之海》)是台灣唯一未譯出來的一部。直到現在,閱讀此書都還被書中大量專業、深刻、生動的海洋知識,以及卡森的視野震撼。書中從海洋的形成、深海生態寫到海底火山、島嶼生態以及波浪與洋流的形成,最終談到海洋與人類的關係,卡森的筆下博學、睿智,而且還「迷人」。

這可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暢銷書」,不但在美國本土,在轉譯成的30多國語言中,它都是暢銷作品,關鍵原因是卡森「談海洋的方式」。當她寫到地球生命之始來自海洋時,她說我們「體內仍然帶著一部分的海洋」,因為我們的血液與海水一樣帶有鹹味,甚至微量元素的比例都和海水幾乎相同;而「我們的生命,也起始於母親子宮內的迷你海洋」。卡森不但告訴我們「波力」可以超過每平方公尺3萬公斤,也告訴我們第一個測量海浪力量的人,竟是那個帶我們到「金銀島」歷險的作家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父親。

這部曾獲約翰‧卜洛獎(John Burroughs Medal)、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的偉大海洋書寫,曾在一九五一年曾由夏道平先生譯為《海的故事》,如今再重被譯為《大藍海洋》,但我認為這兩個中文書名都不如原書名The Sea Around Us來得動人。我仔細閱讀這部從五十年來打動無數人的海之書,感受到一種龐大視野與偉大心靈的再現,讓我想到卡森女士在書中所寫的一段話:「世界上並沒有純太平洋海水,或百分之百的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極海海水」,今日拍打維吉尼亞海灘的波浪,或許在數年前曾經過黑暗隱密的深海水道,來到我們面前。五十年前卡森筆下的海浪,仍在拍打我們心靈的同時,展現了充滿力道的啟示。

※本文原載於2006/05/08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