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北市石門區的嵩山社區,仍保有完整而古老的梯田,過去此地曾是舉世聞名的產茶重鎮,而後因二次大戰產業逐漸沒落,當地面臨人口老化和青壯年出走等問題,留守的老農民人力不足,多仰賴休耕補助為生,往往依賴低成本除草劑維護農地,以至於農地生態逐漸枯萎。部分居民有感於此,正著手復耕已具百年歷史的梯田,重建人和土地的關係。
24日,47名志工無畏低溫,風雨無阻參加一場生態工作假期,在嵩山社區進行砌石、修復梯田,並種植150棵茶樹,用熱血復育這片土地。
這是由社區、鄰近的阿里磅生態農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天柏嵐(Timberland)共同合作的志工行動。嵩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江榮川表示,為了將善待土地、與自然共存共榮的觀念分享出去,長期和社區地主及當地民眾協調,大家慢慢達成共識後,也支持復耕梯田,重新找回人和土地的連結。
然而土地過去所受到的傷害,就像人類的傷口,並非一朝一夕即可癒合,復耕的過程十分艱辛。
阿里磅生態農場負責人王德昌說明,希望可以藉由年輕人一起來關心土地,讓更多人了解里山倡議的概念。因此,志工服務分為砌石梯田、種植茶樹兩組進行,一組志工協助修復已坍塌的砌石梯田,當地的師傅指導志工砌石的工法,大家分工合作的進行挖土、搬運、堆疊等工作,完成逾三公尺的砌石景觀;而另一組,則在已整地過後的梯田上,一邊移除雜草,一邊種植茶樹的幼苗,為當地埋下修復農地的種子。
志工在農村從事勞動的工作,每個人身上沾滿泥巴,大家卻樂此不疲。喜歡一起參與環境守護行動的兄妹檔,哥哥鄭維修感動的表示,能夠深入社區並做對環境有幫助的事情,一直都是很開心的事。其中,看見當地社區的師傅到了退休的年紀,卻還是積極投入社區復育的發展計畫,是最讓我感動的一見事情。
無懼風雨干擾、不惜打赤腳工作的熱血志工龔呈湄表示,很開心投入砌石修復的行列,儘管全身沾滿泥巴,但就是想運用砌石工法技術,幫社區盡一份心力。
喜愛當志工許豪仁認為,每次參加工作假期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在都市只要付出少許的貨幣,就可以兌換糧食,但這糧食背後的辛勞距離自己太遙遠了。透過這樣子的農作勞動,除了可以體會靠雙手打拼的生活外,更重要的是學會惜福感恩。
還在就讀高中的張祐瑜和父親張心欣一同前來。對她而言,每種下一棵樹,就是幫地球許下了一個希望,也是為自己和後代創造未來。張心欣分享,每個人從社會、從環境取自太多的資源,所以只要能力範圍內,一定要盡力回饋。以後有機會,父女檔一定會再參加。
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這次的生態工作假期除了透過每個人微薄的力量,幫助當地回復梯田樣貌、支持打造永續農業、創造更多元的自然生態理念外,透過農務勞作,也能讓參與者實際踏在土地上,感受土地的生命力,加深對土地的認同及敬意,希望能讓更多人一起來關懷土地,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