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效應、道路切割 恆春半島生物多樣性後繼無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半島效應、道路切割 恆春半島生物多樣性後繼無力

從半島效應談保育跨域合作(上)

2013年02月21日
本報2013年2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轉載自墾丁旅遊達人網http://www.dotzing.com.tw/恆春半島風光明媚,四季如春,景色宜人的描寫,恐怕因陸域動物多樣性的減少,而顯得單調了。有如生態系的末梢神經的恆春半島,因受半島效應影響,生物多樣性不如鄰近的陸地,多年來因道路切割、拓寬,而阻斷原可由大武山往外擴展的野生動物路徑。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最近普查發現,大武山以南只有南仁山還看得到山羌,而半島上飛鼠的族群也處於萎縮中;最好能提出補償措施,否則台灣生態系恐怕面臨截肢的命運。

半島陸域生態來自陸地挹注

半島大多由大陸延伸而出的末端,與陸地相連,三面環海,越接近末端,土地越狹長,物種越稀少、難以存活,地景生態學上稱之為「半島效應」。當連結的陸地的物種族群數出生大於死亡時,族群就有往外擴展的需要,這時候一部分族群就會溢散至次要棲地,即使生態資源大大比不上其原來的棲地。

恆春半島除了半島效應先天不良的因素外,森林開墾讓陸地多為人占用,人為活動包括遊憩行為頻繁。裴家騏表示,森林開墾之後的草原地形,原本利於邊緣物種,如梅花鹿、石虎、麝香貓、穿山甲族群增加,結果卻相反。

裴家騏以「Source and Sink」原理解釋,在半島生存的小族群常因環境擾動而消失,需靠相連的大族群來救援。恆春半島的生物多樣性,就是靠大武山豐富的生態系救援。

道路開發切斷遷移路線

從大武山一路經由南仁山到達社頂、龍坑的遷移路線,卻橫遭南迴鐵路、南迴公路(台9線)、縣道199號(北起屏東縣獅子鄉壽峠,南至屏東縣車城鄉,全長共計37.863公里)、縣道200號(恆春-港仔,西起屏東縣恆春鎮,東至屏東縣滿州鄉港仔,全長共計33.571公里)4條路廊切斷與大陸的聯繫,後繼無力。尤其縣199、縣200這幾年不斷拓寬,十分明顯。

此外,保力山靶場、營區(屏東縣車城鄉)的砲彈試射,也影響野生動物棲息。

社頂幾乎已經沒有山羌的蹤跡,連只要森林維持得好就能生存的飛鼠族群都在萎縮中。2002年,裴家騏研究團隊即已提出半島效應以及恆春半島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困境,並建議墾丁國家公園應積極跨域合作。去年2011年,研究團隊又瀏覽了半島最南端的墾丁第三區到鵝鑾鼻一帶,發現山羌從社頂消失,逐漸往北退縮,而如此情境,即使禁獵、休養也難以復原,物種將持續萎縮。「半島生態系的萎縮有如一個人末梢神經麻痺,被切斷的遷移路線有如血管阻塞,最後只能截肢。」

補償措施事倍未必功半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長馬協群表示,半島效應是自然現象無法改變,恆春半島更有盜獵和棲地破碎化的因素。盜獵的問題雖已控制下來,仍無法百分之百杜絕,棲地破碎化的問題則需跨域合作,目前仍以解決區域內的問題為主。

馬協群說,學者雖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觀念,但仍需具體的解決方案,即使有具體的補償方案,往往需投注大量的經費,也未必能善盡人意。他舉香蕉灣為例,即使在香蕉灣台26線沿路施作動物廊道已有具體的解決方案,至今仍未施工,原因在於野生動物不是人,沒有邊界概念也不會看門牌,漫長的公路何處施作廊道效果最好,仍無定論。為了改善陸蟹,多年來持續請專家學者提供解決方案,也曾到綠島取經,當地的陸蟹廊道也不盡理想。

保護阿塱壹為生物多樣性加分

有鑑於南仁山生態保育區的保育成果,使得陸域動物的族群健全,墾管處也曾倡議將南仁山以北,九棚一直阿塱壹也劃入國家公園範圍內,更有效保育沿途的動物遷移路徑。不過,此項倡議並未成功。雖然阿塱壹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為「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不過和國家公園之間仍有未涵蓋之地。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林業保育科科長邱世宗表示,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畫設是依據幾個研究團隊的評估,預估能完整保存該區域之生態環境。對於維繫大武山以南到半島的陸域動物生物多樣性,考慮委請學者進行研究,提供有效的保育策略。

【從半島效應談保育跨域合作系列報導】

※ 本文與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