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廢國小的新生命:猴硐生態教育園區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荒廢國小的新生命:猴硐生態教育園區

2013年03月29日
作者:李采薇、吳堅銪

與園丁咪咪在園區種芋頭

2000年的象神颱風引發土石流災害,造成猴硐國小舊校區破壞與荒廢,直至2011年8月園長郭鎮維與楊儒門進駐,成立「猴硐生態教育園區」,希望結合在地社區,實踐友善環境的栽種方式與生活體驗。

鄰近台北都市的農村圖書館

從台北車站搭電車只需約五十分鐘的時程,就能抵達猴硐生態教育園區,將近四十坪的的空間,包含了很多元的規劃。多樣性的種植作物讓都市人有機會脫離城市的喧囂,來到此地親身體驗農作生活,親自摘採農菜甚至燒柴炊煮,從而了解農業、農村、農民,並且放鬆身心。為了結合在地社區與原本做為教育場所的校園,將舊教室規畫成立圖書館空間,讓猴硐地區也有自己的圖書館,並且使這個空間成為猴硐知識交流與學習的基地,未來也將持續以募書以及伴讀活動的方式,增加使用的機會與館藏內容。

木訥踏實,合乎自然的作為

募集棧板回收木製作咖啡吧台 @猴硐生態園區粉絲團

猴硐的林木資源豐富,有定期修枝的木料,且鄰近北海岸,漂流木的來源也很豐富,海邊撿拾到的木料又多是珍貴的木材,將其留著利用不僅是環保,更是人與樹林的再一次的交流。

利用這些原本即將走入終點的木材,發展「手作食器」重新賦予生命,也適合當地老人與小孩為主的勞力結構,因為雕製食器所需的體力與成本不大,主要耗費的是時間,而手工製作也能發展出具有個人風格的食器。

另外園區也募集回收廢棄的棧板,將其轉變為展櫃與咖啡工作台,未來計畫能再製作大門與烘培坊的屋頂等等。園長郭鎮維將手作食器與棧板回收木命名為「吉人木作」,因為「猴硐生態教育園區」的發展過程,就如同「吉人自有天相」一詞,便取『吉人』二字,而產品雖說是木作,但希望是以「『木』訥踏實合乎自然的『作』為」當作理念,希望與華而不實的市場導向作區隔。

用友善環境的方式重新看待及對待腳下的土地

未來園區希望能加強學生對在地的認識,與猴硐國小共同推動「環境教育」課程,結合兩個校區資源,促進學校與社區更緊密的連結與發展。維持空間開放,與社區居民共享經驗,從『生活』開始融入,進而發展屬於猴硐地區的生活樣貌及特色旅遊,串聯全國「綠色活化之閒置空間」, 發展「台灣在地綠色旅行網絡」,繼續提倡「用友善環境的方式重新看待及對待腳下的土地。」

猴硐的社區劇場來園區圖書館排練,長輩和孩子們齊聚一堂,讓園區的夜熱了起來,點亮了園區(猴硐國小舊校區)的新風景。@郭鎮維

※ 本文轉載自2013台灣地球日官方網站

【參觀資訊】

  • 猴硐生態教育園區 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星期一休園 
  • 聯絡電話:02-2497-8248 新北市瑞芳區九芎橋路78號(猴硐國小舊校區) 
  • 猴硐生態教育園區FB粉絲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