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農舍污水搭排 宜蘭水利會喊卡:找到對策再說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4000農舍污水搭排 宜蘭水利會喊卡:找到對策再說

2013年07月04日
本報2013年7月4日宜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全台6323戶農舍申請將民生污水排入農田水圳,其中宜蘭農田水利會就必須吸納4000多戶農舍污水與灌溉水源同流。隨著全國各地稻作陸續收成,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安全的糧食,各地水利會也嚴陣以待,確保水質安全無虞。因農舍「搭排」造成灌溉水污染的問題,引發各界關注,繼桃園、彰化農水會暫停搭排申請後,宜蘭田水利會5月間也跟進,進行全面的水質檢測,此舉卻引發農會和建商反彈,認為影響農田價格,影響農民權益。

宜蘭農田水利會近日暫停農舍搭排,並舉辦研討會將農舍搭排問題說清楚講明白。

為了把農舍以及搭排的問題說清楚,宜蘭水利會於3日破天荒邀請學者專家舉辦研討會,把農舍搭排問題講明白。

宜蘭農田水利會長許南山表示,這些年來宜蘭縣內的發展,地貌改變和自然資源的流失已經衝擊到農業生產環境,決定暫停受理搭排是為了進行縣內農水路水質採樣送檢,了解重金屬含量。他強調目前是暫時管制搭排,對於檢驗不符合標準值的農戶,將會同環保單位等,逆向追蹤汙染源,並延長搭排之管制期程。

宜蘭農舍數量逐年飆增

4000戶農舍要搭排,水利如何為水質把關、農民如何種出安全的糧食?200民眾參加研討會找對策。宜蘭水利會人員表示,宜蘭縣從頭城到五結、冬山,每年以平均700棟農舍的速度成長,這些名為農舍,實質上都是台北人的別墅。其中不乏名人。

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源組組長舒文斌也指出,上週統計全國搭排戶約9000多戶,其中包括農舍6323戶,占了2/3,歷年農舍佔搭排戶的比例逐漸上升,2008年43%到去年66%。農舍可能是水利會搭排大戶與管理重點;再以各會的狀況來比較,6323戶中,宜蘭水利會佔4000多戶,在管理上義不容辭當領頭羊的角色。

舒文斌表示,農舍興建必須依據「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6條,取得執照之前,先取得水利會的搭排同意。可是申請搭排必須依據水質報告,水質符合標準才給搭排。水利會為了服務農民,往往先同意搭排,要求農舍蓋好再補水質資料,但很多農舍蓋好之後,卻不見水質報告補件,水質的掌握產生很大的漏洞。

大多農舍地主都是周末來小住,民生汙水排得很短、很少,水利會要做水質採樣非常困難,農舍污水管理是一項很難的課題。更令人擔心的是,水利會若不立即監測,又給了永久搭排,農舍變更使用成了工廠,污染的問題就更嚴重了。

宜蘭農舍數量佔搭排農舍的2/3,農田種不出糧食而是房子。(攝影:陳寧)

台灣農地流失速度快,農舍只是問題表徵

農舍搭排有破壞水質的疑慮,但不斷興建的農舍隱含更多危機。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教授黃璋如指出,農地不能用在農業,就是農地的流失。他幽默的以「誰燒了圓明園」來破題,探討破壞農地最大的罪魁禍首是誰。他指出,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以前,農地原則上是不准分割也不能移轉分割,除非是繼承,或那筆土地有5公頃以上;所以以前分割的條件是5公頃以上,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以後,農地只要0.25公頃就可以分割,「我覺得就是它把圓明園燒了。」

黃璋如指出,農地的流失包括農地轉為非農地。農地轉為非農地有很多種方式,10年來有4萬4000多公頃移轉為非農地,等於宜蘭農地面積的2倍,也就是每5年就消失一個宜蘭縣的農地面積。

除此之外,還有農地因汙染被管制、農地休耕(暫時性的流失)。休耕補助的面積每年就有20萬公頃,還有未領補助的休耕農地。而變成農舍的農地,資料上並不會顯示,只是一旦蓋了農舍就無法從事農業了。

台灣農民平均擁有的耕作面積可能低於1公頃,假設將農地都切分為最小單位0.25公頃,農戶數就會從77萬變成300多萬。黃璋如解釋,每一塊地都有10之1的面積可以蓋農舍,農舍面積是耕地的1/10,也就是說,若全國的可耕種面積都切割為0.25公頃,則總共有8萬公頃農地轉作農舍,雖然視為農地,實際上卻無法耕作;若每塊地切割為0.5公頃,因每塊土地不能超過330平方公尺當農舍的限制,則有5萬多公頃變成農舍,相對於以0.25公頃為單位,剩餘的農地比較多。

黃璋如整理了農舍豪宅造成的問題,包括農地破碎、廢汙水汙染糧食作物、夜間光線對作物的影響、農田滲水、公共設施成本高、碳中和削弱等,另外,平地起豪宅也影響農民觀感,「有錢人覺得地很便宜蓋房子,想種田的人卻望田興嘆」他說,年輕人要買地種田根本買不起。

如雨後春筍成長的農舍只是台灣農業問題的病灶,全面的檢討農業政策才是解決之道。他提出了一些問題,例如農地如果可以休耕,卻不讓愛好園藝或農村生活的人入住,是否合適?農村人口老化,卻有越來越多的60-70歲的半老族,或者是年輕人想進駐到農村,是否要反對?農村人口外移,我們一定要反對都市人回流嗎?另外,若是蓋農舍的這些人願意用有機的方式來管理田地,難道會比慣行農法還不如嗎?這些問題有待全民檢視。

另外,黃璋如也指出,使用化學資材的農業帶來的破壞。台灣每年使用的化學肥料和農藥施用量每公頃約7.5公斤的農藥,若換算為每人,則每個人每年分配到260CC的農藥。

農舍若已經勢不可擋,黃璋如建議,讓農舍的擁有者、建築師以及仲介接受相關課程的洗禮,知道蓋農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以用友善環境的方法來因應,包括編制農舍以及在農村生活的環保手冊供參考;政府則稽查農地農用,可以組織有機農業代耕隊,讓在地年輕人有工作機會,並能協助新移民地主管理農地,讓他們能享受農村生活,環境能有機經營,管理的農產品可以協調分配,指導有機的農法栽種蔬果。

對農舍開徵水污費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則提出水汙費的概念,建議縣府比照環保署空汙費,要求排放汙水的農舍徵收水污費,依照排放的實質量體收費。

蔡培慧也提出水稻的生產的外部效益,依據中興大學教授陳吉仲的計算,水稻生產的經濟價值若為300億,則同時也創造了1700億的外部效益,而農地蓋農舍,將使得這些價值全都消失。

農田灌溉直接利用水,與都市下水道設計思維迥異

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阮忠信則以書面資料表達意見。他表示,農田水利系統的設計是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持續的發展,跟都會雨水下水道的設計原理完全不同。農田水利的設計是計算灌溉的排水量,扣除農田原有的滯洪、入滲功能之後的灌排流量;都會下水道則只計算暴雨排水模式,因此排水量通常都高出很多,拿農田排水系統當農舍的排水系統,基本概念就不同。其次,兩者的處理內容也不同,下水道會考慮廢水處理的問題,農田水利則不考慮這問題。

另外,農、都土地混用可能造成3方面影響,首先,當有一塊農地便宜賣,空間又那麼大,一般人還會乖乖的花錢買建地嗎?這時候所謂的集村、合法建地,就無法吸引計畫到農村生活的人;別墅農舍無法融入當地的社區,更將造成社區發展的問題。而民生汙水更將癱瘓水利系統。

阮忠信建議,在「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無法回轉的條件下,必須要求回到農發條例立法原意,即讓農民有農舍可以居住。在這樣的立法原意下,可以發農舍建照,但須持續追蹤,不符合農用就該拆除或連續開罰。

而農舍應自行建立汙水處理設施,還需要有滯洪空間及其他設計,因為填土、蓋房子會影響滯洪以及地下水入滲,必須在經精密計算後,讓暴雨量不會因為建築量體而提高,洪峰時間也不會提前。

阮忠信強調,應保存農村景觀,他也反對農地重劃是方格式的切割,而應考慮整體農村地景。農地重劃後往往留下很多畸零地,其實是難得的生態島嶼;過於精密的切割,將使得這些生態島嶼消失。

「政策上應以農村的發展為規劃的思考而不是都會的需求」許南山也指出,農田水利系統具有防洪入滲的功能,原來設計就不是用來接受廢水。

農田水圳應兼顧生物多樣性

宜蘭守護聯盟小農李寶蓮(女農阿寶)則指出,生態以及農村水圳水泥化的議題,生物檢測關心的不只是水質,依據2007年農村水圳水泥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明顯顯現農田水利設施水泥化之後,生物多樣性以魚類為例,水泥化之前有24種,水泥化之後變成只有8種,兩棲爬蟲類13種變成5種,類似的數據都說明水泥化對生物的影響,除了考慮水質,也應將生物多樣性納入考量。

宜蘭農田水利會長許南山有機農業同時也豐富生態系多樣化,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分場長陳吉村即指出,4年前推動宜蘭三星鄉行健有機村,附近蘭陽溪旁有一條鱉溪,意思就是說溪裡有鱉,不過在現代化學農業耕作下,田邊水圳早已不復見;但是經過4年有機耕種,最近張美阿姨告訴他,在水圳裡看到鱉,可見水質改良如何帶動生物多樣性。

水利會自主性請教授專家來幫忙提供意見這是破天荒第一次,研討會聚集了宜蘭各界人士約200人參加,除了農民以及農業團體,還有當地不動產商公會代表,認為不能搭排將影響農地行情,應該讓農舍地主自主管理下,同意搭排。不過,農村排水就是依據「灌溉排水管理要點」,任何排入灌溉溝的水,一定需經過水利會同意,法令上是絕對禁止灌溉溝搭排。許南山說,農田水利會的排水溝,大家把它當作下水道,是錯誤的觀念,水利會將依法行政,保障水質以及食品安全。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