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IA動新聞】鹽續情緣 布袋鹽田的重生之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TEIA動新聞】鹽續情緣 布袋鹽田的重生之路

2013年07月30日
本報2013年7月30日嘉義訊,古國廷、詹嘉紋、莫聞

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過去它曾是台灣重要出口產業之一,但抵擋不住國外的低廉鹽價,民國91年鹽田全面廢曬,台灣鹽業走入歷史。不過在嘉義布袋有一群人,不甘讓鹽田就此凋零,展開復曬同時也是復興地方經濟的挑戰...

台灣鹽業發展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據文獻記載平埔族是煮海水為鹽,到西元1648年之後,漢人開始從中國大陸進口磚瓦闢建鹽田。圖片來源:日光之物團隊

台灣鹽業發展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據文獻記載平埔族是煮海水為鹽,到西元1648年之後,漢人開始從中國大陸進口磚瓦闢建鹽田,直到1665年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開始屯田,台灣正式發展鹽業。

日治時期,日本工業急速發展,亟需工業用鹽,於是殖民政府在台灣增闢鹽田。圖片來源:布袋嘴文化協會

日治時期,因台灣曬鹽的氣候條件優於日本,加上日本工業急速發展,亟需工業用鹽,於是殖民政府在台灣增闢鹽田。當時的台灣鹽業,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外銷日本、蘇俄、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台灣鹽業的輝煌歲月中,布袋鹽田具有其歷史地位。清朝時期,布袋洲南鹽場首度跳脫僅有結晶池和小蒸發池的「泉州式」鹽田,增設了大蒸發池和鹵缸,此舉不僅奠定布袋鹽田的百年基業,更成為台灣瓦盤鹽田的標準模式。

布袋鹽田增設了大蒸發池和鹵缸,成為台灣瓦盤鹽田的標準模式,也奠定其百年基業。圖片來源:布袋嘴文化協會

民國6、70年代之後,台灣經濟起飛、薪資水準也都拉高,台灣鹽業相對國外生產成本較高。為降低人事成本,台鹽於是在民國65年跟72年,以補償金方式讓兩三千位鹽工離開鹽業,並開始縮小曬鹽面積。「鹽田廢曬其實不是90年才發生的,是之前一二十年台鹽就已經慢慢的、有計畫的將它安樂死,」蔡炅樵說道。

民國85年,台鹽與澳洲Dampier公司合資成立鹽業公司,確保海外鹽源,民國90年布袋鹽田走入歷史,民國91年台灣加入WTO,同年台鹽全面關閉鹽場。在貿易全球化的巨變下,台灣百年鹽業吹起熄燈號。

廢晒後,要重新復晒,首先面臨的就是土地龜裂,無法儲蓄海水。圖片來源:布袋嘴文化協會

布袋鹽田的廢曬讓布袋嘴文化協會產生一種焦慮感,促使他們決定復曬,一開始因為長期荒廢導致土地龜裂無法儲蓄海水,且地層下陷讓低處形成湧泉。還好有一群從事曬鹽超過數十年的老鹽工加入行列,多年努力後終於讓鹽田重新活過來,然而這只是他們遭遇的第一個挑戰。

鹽田復晒後,布袋嘴文化協會積極開拓鹽田體驗之旅,以生態旅遊的方式,讓民眾親近鹽田,也了解台灣鹽業的過去。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第二個挑戰是,曬了鹽之後要幹嘛?要怎麼讓自己營運下去?要怎麼讓別人認識這塊鹽田?」蔡炅樵表示。於是布袋嘴文化協會開始發展系列體驗活動,「我們從一開始甚麼都不會,到現在我們可以維持一年有一兩千位小朋友進行戶外教學和體驗,這是一路過來慢慢去調整、去學習,」蔡炅樵說道。

在布袋鹽田重新曬鹽,並成功舉辦精采活動之後,布袋嘴文化協會開始思索,如何讓鹽田變成一個永續產業。他們決定發展鹽田特色商品,並進行鹽村、農村、漁村的生活圈大串連。

除了鹽田之外,布袋嘴文化協會更串連在地有志夥伴,如生態業者邱經堯及堅持無毒農業的謝鵬程。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經過了五、六年的運作之後,我們鹽場的基礎穩定了。那我們開始有能力在辦活動過程中結合到農業跟漁業。例如邱經堯的生態養殖魚塭,以及謝鵬程的無毒米養殖。而我們會去連結的,不只是鵬程這個人的種植,還包括他所在的江山社區。今年我就比較有把握來推布袋的農村加漁村加鹽村,三村幸福真體驗的系列活動,」蔡炅樵解釋。

望著車窗外的稻浪搖曳,轉眼間到了江山社區,走進謝鵬程的工作室,「江山米人」的匾額映入眼前。堅持在家鄉從事無毒農業種植的他,堅持種植過程中不使用農藥。

除了堅持無毒農作的謝鵬程,在鄰近的東港社區,也有一位返鄉從事無毒養殖的邱經堯。東港社區擁有特殊的地理條件,是台灣最早從事海產養殖地點之一。而邱經堯在父親那一代就開始從事養殖業,當時邱經堯父親就堅持合格用藥。到了邱經堯與弟弟接手的時後,決定承襲父親的原則,並更進一步採用生態養殖,完全不用抗生素、生長激素。 

在地、安全的食材,成了布袋地區農、漁、鹽產業重新串連的成果,也創造了另一種兼顧環境、健康、文化等的幸福經濟。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當這理念相近的三人湊在一起,恰巧串起了漁、農、鹽三種在地經濟。布袋鹽田產出的天然日曬鹽、謝鵬程的江山無毒香米、邱家兄弟生態魚塭的白蝦等在地食材,再加上社區媽媽的好廚藝,烹煮成一頓最道地的洲南晚宴,不僅實踐食物零旅程的概念,更帶動當地發展,讓社區媽媽們有二度就業的機會,而遊客們用餐時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也象徵著布袋鹽田在兼顧環境與經濟時,走出了自己的路。

鹽田裡飛翔的高翹鴴、農田裡大聲鳴唱的蛙,都會用他們的方式告訴我們,只要有心,經濟與環保生態並非無法並存。圖片來源:日光之物團隊

這三個志同道合的人正努力為嘉義布袋增添許多新契機,創造出幸福新經濟。

※ 2013【TEIA動新聞】系列由環保署「環境新聞及影片傳播專案工作計畫」支持

作者

詹嘉紋

可能帶有天王星人血統,對地球人感到既好奇又困惑。

古國廷

願化作土,去成就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