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海洋世界中有一群軟體動物,多數外殼已退化至身體內部。牠們皆肉食性、且神經系統集中、感官極度發達、表皮具有特殊的色素細胞,能進行溝通及偽裝,更與眾不同的是,牠們發達的足部竟長在頭上!在生物學分類為「頭足綱」。頭足綱與我們飲食文化息息相關,大家必定不陌生。其中一種頭足綱朋友在海洋中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其外型及習性至今仍變化不大,因此我們稱之「活化石」。今天,我們將從這古老的頭足綱始祖介紹起,漫談偉大海洋生物的奧秘。
鸚鵡螺是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鸚鵡螺亞綱、鸚鵡螺目的鸚鵡螺科,現生的種類僅剩2屬7種。而這7種鸚鵡螺都棲息在印度至太平洋海域,通常生活在海底礁岩前方的斜坡水深約80~600公尺深的海域,不過約150~400公尺之間為其最常出現的深度。
厚重外殼 卻能在海中輕飄飄
鸚鵡螺的體殼為左右兩側對稱型,由厚重的碳酸鈣所構成,外殼有褐、白相間的花紋,內層則有光亮晶瑩的珍珠層。體殼的內部由一層層的弧形鈣質腔壁,隔成一個個的小氣室,氣室中間有小管子貫穿,中間並有膜狀的水管相互連通,並連接到內臟腔。
牠們的身體住在最外層的大腔室中,內部的這些小氣室中,則裝有氣體及液體。一隻鸚鵡螺成體在空氣中稱重可重達一公斤,可是在海中則僅有幾公克重,因為體殼腔室中低於海水密度的液體,以及其他從組織中擴散進入的氮、氧、氬等氣體,都對其浮力的調節有所幫助。
成體的鸚鵡螺體殼直徑,最大可達約22公分左右,雄性的體型通常要比雌性大一些。野生鸚鵡螺的壽命,目前科學家估計約在15~20歲左右。目前尚不清楚鸚鵡螺是如何將精莢傳送給雌性,但已知雌鸚鵡螺會將卵分批產在珊瑚礁的洞穴中,一批約可產下5~8顆卵,隔一段時間再產下一批,整個產卵的時程可能長達15個月左右。
鸚鵡螺的每顆卵都具有內、外兩層卵鞘,外層的卵鞘呈囊狀,剛產下時具有彈性,遇到海水幾小時之後就變硬了。每個卵鞘僅包含單一個卵,直徑可達2.7公分左右,整個卵鞘則可長達4公分。鸚鵡螺的卵在人工飼育的環境中,約需12個月左右的時間孵化,剛孵出時,已具有小斗笠狀的殼,殼高已有2~2.5公分左右。
多達90隻腕也不打結
鸚鵡螺的運動,幾乎完全依賴由外套腔內的兩組肌肉,壓縮腔內的海水由「漏斗口」噴出來進行。管狀的漏斗口可以靈活地向各個方向彎曲,因此鸚鵡螺可以靈活地上、下、左、右移動。鸚鵡螺是較為原始的頭足類,牠們的漏斗口尚未癒合成管狀,而是由一片發達的肌肉,以類似「日式手捲」的方式所捲成的管狀構造。海洋生物學家們研究發現,某些種類的鸚鵡螺有「垂直迴游」的行為,在夜間會游到約100公尺左右的較淺海域,白天則會潛到300公尺左右較深的海裡。
鸚鵡螺的腕與現生的頭足類有極大的不同,首先在腕的數目上差異就極大,鸚鵡螺具有多達數十隻纖細的鬚狀腕,這些腕纖細而不具有吸盤,而且依照部位及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群,外圍負責捉、握功能的腕,共有19對,內圈口部周圍的腕則有12對(雄性)或24~26對(雌性),所以鸚鵡螺的腕最多可達90隻腕,一般現生的其他頭足類則僅有8隻或10隻腕。鸚鵡螺背面的腕基部,都與特化的口蓋構造相癒合,這個口蓋可以在鸚鵡螺縮回殼中時,完全封住殼口。
強大的嘴喙間 佈滿利齒
在低氧的狀況下,牠們可以支撐一段長時間,因此在遭受敵害侵襲時,可以縮在殼中極長一段時間,以躲避敵人的攻擊。鸚鵡螺的主要敵人似乎是同屬頭足類的章魚,因為許多鸚鵡螺殼上,都有留下章魚類企圖鑽孔捕食牠們所留下的痕跡。另外,也有潛水員在潛水時觀察記錄到褐擬鱗魨Balistoides viridescens (Bloch & Schneider, 1801)正在攻擊鸚鵡螺的狀況。
頭足類全部都是肉食性的動物,鸚鵡螺也不例外,主要以蟹類、貝類、海膽以及底棲性的魚類為食。牠們的角質喙較一般的頭足類鈣化更完全,堅固且強而有力,撕碎力很強,其嗉囊中常可發現大量的甲殼類碎片。此外,兩片強大的喙之間,還有一條長滿利齒的「齒舌」構造,幫助牠們撕碎食物,吞入口中。鸚鵡螺的齒舌構造也和現生的其他頭足類不同,整整較一般頭足類及菊石類的化石多出4列的牙齒。
※ 看完活化石鸚鵡螺介紹後,是否對頭足綱朋友的生活習性,諸如覓食、天敵等有所好奇呢?牠們可是相當成功的掠食者,下禮拜,我們將介紹這些海洋小戰艦生存的成功秘訣,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