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家園的省思 (四) | 環境資訊中心
賴偉傑

非核家園的省思 (四)

2002年07月08日
作者:賴偉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重新認識能源、能源問題與出路

從國內能源與核能相關訊息與國外關注的焦點,我們再拉回現實生活面,重新看回到能源的層面,真正去想想到底我們看到了什麼?

一、 生活中的能源舊知識中找到新的思維

如果你的住家樓下是自助餐店或是麥當勞,你一定對它炒菜或炸薯條排出的油煙味和熱氣感到深惡痛絕,但如能回收,可能成為替社區溫水游泳池加熱的熱源。

貨輪載滿液化天然氣進港,當要從低溫要把它轉為常溫下的氣態天然瓦斯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吸收能量效果,正好是港口新鮮魚貨保鮮冷凍最好冷凍劑。

據說以前還沒有發明冰箱前,人們生活的智慧是把食物放在吊桶中,放進深井內,以防東西腐敗。

你將發覺能量無所不在,而且多的是我們根本就在不知不覺中忽略、甚至幾乎忘了他們的存在。當然由於電的可傳輸性與安全性,因此各種能源的形式,最後幾乎都轉化成為電能,再由電能供給各種日常生活所需,也因此我們已經習慣了把「有沒有電」當作「有沒有能源」。然而能量的轉變,蘊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

因此在所謂台灣缺不缺電,電需要「開源」需要「節流」的這種耳熟能詳的口號下,我們如果用各種能量的轉換角度來看,能量轉換過程中提高效率,減少耗損,其實反而就是一種新得的量來源。

工研院曾特別針對LED(冷光二極體)應用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在同樣亮度的基礎上,LED只產生光不產生熱,用電量只有傳統燈泡的四分之一,因此,若將全台灣的交通號誌全部更換成LED,省下的電力,幾乎可以少蓋一座核能電廠;除冰式冷凍空調系統在半夜把最耗電的結冰過程做好,可以在白天只須用少量的電把冷空氣吹出,避開最熱、開冷氣的用電尖峰時間;台北火車站透明天窗,用自然採光節省了相當多的照明用電;而你的個人電腦應該都依照規定達到「Energy Star」能源之星的省電標準。

此外,美國有一公司從1975年開始投資替客戶免費改善家庭、辦公、工業之能源效率,結果增加效益、省下能源,雖然每一位客戶的用電量都減少,但由於單位電價提高,客戶的總電價還是減少,但因省下的電可賣給更多客戶,電力公司還是有盈餘,達到雙贏,這就是「節約一度電比開發一度電還要便宜」的所謂「負瓦特」觀念。

既有傳統電廠發電效率現在約只有三成五至四成,而新的技術可提高至六成甚至更高;過去電從發電廠經過輸電、配電、送電到我們用戶,中間每一步驟都有很多耗損,所以改善這些耗損,就等於蓋了「虛擬電廠」。甚至該進一步思考,蓋大型電廠,再把電送到那麼遠適不適當?電廠越大,一出問題,不就讓很多用戶停電?因此,先進國家已有在社區發展小型或微型電廠的趨勢。

將現有的一些電廠(非核能電廠),如果全面改善發電效率由現在約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六十五,非常多電,預估大約只要500億,不必再增設輸電系統,不必蓋新電廠,就可增加超過一個核四廠的電量,更重要的是還能減少現有電廠二氧化碳排放,比蓋核電廠(只是不增加二氧化碳)更能符合降低溫室效應氣體的國際要求。

於是在核能的爭議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到節約,甚至是新科技、新管理以及整個人類未來能源的新思維。

二、多元能源產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在所有有使用核能的國家,它都是一個重大的爭議議題,每一個國家關心的面相不同,也都形成非常有意思的社會辯論,反核陣營常常調侃擁核陣營,說他們「反核的理由一直不變,因為核能安全、核廢料的問題根本幾十年來還是無解,而支持核電廠的理由一直改變,從早期核電便宜、到後來的核電環保、到後來核電可減輕溫室效應氣體」,但畢竟兩方一直存在著兩套不同的價值觀。

然而這些對立到後來有了改變,以德國為例,最後2000年在紅綠政黨協約中的兩項聲明:「終止核能使用」的目標要愈快達成愈好;不採取補償,而以與電力集團達成核能電廠停機共識來終止核能。

其中很重要去說服全德國社會的事實是:

  • 發展再生能源產業能增加更多就業機會。
  • 「終止核能使用」的急迫性 - 攻佔再生能源的研發市場;
  • 「永續性的電力發展」中,「核能發電」與「再生能源產業」是互斥的。

就德國的經驗而言,核能發電工業只能提供37,700個工作機會,但總計以再生能源的發電方式,如風力、潮汐、太陽能、沼氣等,以及節約能能產業,將在未來的就業市場提供約20萬個工作機會。

國外反核運動更為蓬勃、多元而務實,這些新思維,根本已成了實際操作落實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