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酸化、含氧量下降 研究:人為活動是主因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海洋酸化、含氧量下降 研究:人為活動是主因

2013年10月21日
本報2013年10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15日發表的新研究指出,到了2100年,覆蓋地表70%的海洋將被石油、天然氣和煤汙染總共影響超過8億人口,海洋也將無一處倖免。研究發現,燃燒石化燃料產生的碳排放讓海洋過熱、酸化,也減少了海水的含氧量。變化發生得太快,絕大部份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系統都將因無法適應而崩壞。

由於深海的生態系統相當穩定,只要溫度、氧氣和pH值稍有變化,就可能影響深海生態系統的韌性。(照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10個國家的29位學者檢視了所有關於碳排放影響海洋、魚群、珊瑚、海洋哺乳類海洋植物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研究報告,合作分析出碳排放如何影響14至20億靠海居住或維生的人口。

這份「21世紀海洋生物化學的變化對生物和人類之影響」(Biotic and Human Vulnerability to Projected Changes in Ocean Biogeochemistry over the 21st Century)的報告下結論:全球5至8.7億的貧窮人口最有可能被碳排放影響生計。此研究只探討氣候變遷對海洋的影響,甚至還沒把過度捕撈、化學和營養物質污染或塑膠垃圾算在內。

研究者用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AR5的報告中,經過幾十年驗證的氣候變遷模型進行分析。最驚人的發現是,即使未來數十年能降低石化燃料的使用率,海洋仍會在2050年開始發生劇烈改變。唯有在未來10年內大幅度的減少石化燃料使用,才能降低人為活動對海洋的衝擊。

15日發表的2013年海洋健康指標也檢討了目前海洋面臨的所有衝擊,並將海洋的整體健康狀況評為65分,總分100分。海洋健康指標從2012年開始,每年整合該年度世界各國海洋健康指標的資訊,並加以評估生物多樣性、沿岸生計和保護以及糧食供給等項目。

海洋糧食供給的能力僅獲得33分,顯示食物安全的風險已不容忽視,也表示魚類和其他來自海洋的食物消耗速度遠比自然補給的速度要快。中國、台灣、俄國、印度和日本得分最低,因為這些國家的野生捕撈漁業資源已經幾乎耗盡。

在颱風和颶風侵襲的地區,紅樹林、鹽沼、海草床和珊瑚礁等沿岸生態的健康指標僅得到57分。熱帶氣旋每年造成260億的財產損失。

國家海洋國際計劃(IPSO)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上周發表的海洋健康評估報告也有類似的發現,全球海洋改變的速度比過去所想的要快得多,將為人類和海洋生命帶來嚴重後果。IUCN的Dan Laffoley說,「這些報告已經說得很明白,再不立即採取行動,未來可能面臨相當龐大甚至是不可逆的損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