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餐廳最具號召力的,大概是新鮮的鮪魚生魚片。當我們一片接一片品嘗美味的生魚片時,有沒有想過一片生魚片,讓我們額外付出多少代價?
為了大量撈捕黑鮪、大目鮪、黃鰭鮪而發展出來的延繩釣魚法,最大的問題是混獲,混獲常常意外捕捉其他海洋生物,無論是否為標的物種,都隨之無差別死亡:每年因誤觸延繩釣釣鈎死亡,高達20多萬隻、包括信天翁在內的海鳥,每年則為16-32萬隻殞落、一些來不及長大的、保育類的鯊魚,一旦被撈起,根本活不了。
依據台灣綠色和平組織近日發表《失控的生魚片戰爭》報告:台灣延繩釣鮪魚捕撈量,佔了全球1/3;台灣在生魚片貿易握有極大的實權。
無論是太平洋黑鮪數量僅剩下60年前的3.6%;南方黑鮪也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中,屬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與台灣白海豚同一等級。
事實上,中西太平洋4種主要鮪魚中,大目鮪、黃鰭鮪、長鰭鮪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紅皮書中。漁業署雖以漁獲證明書(CDS)及綁繫標籤(tag)等進行管理,卻未針對撈捕總量管制,毫無限制的撈捕不利於黑鮪魚族群。
由於漁業署只推水產養殖產銷履歷,撈捕漁獲則未有標示來源以及種名等相關資料,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鮪魚,消費者如何分辨哪些鮪魚族群數還穩定?綠色和平建議,不要吃黑鮪,少吃大目鮪、黃鰭鮪;鮪魚罐頭除非清楚標示漁法與地點是來自友善漁法、非公海撈捕(目前公海難以監測,盜捕情形嚴重),否則不建議食用。
台灣遠洋漁船撈捕的鮪魚大多為供外銷的大目鮪、黃鰭鮪,而且已經過冷凍程序;沿海漁業撈捕的以太平洋黑鮪為主,主要供內需;壽司店等生鮮鮪魚大多是黑鮪。
不要食用食物鏈頂端大型魚類,除了考慮物種及海洋永續,還有一個重要考量,這些大型魚種成長時間較長,體內可能含有海洋污染所造成的重金屬以及汞。
※ 本文轉載自Green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