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健康指數給台灣的啟示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全球海洋健康指數給台灣的啟示

2013年11月15日
作者:黃向文(海洋大學海資所副教授)、莊慶達(海洋大學海資所教授兼所長)

台灣社會盛行各種指數與排名,從幸福到痛苦指數,從大學到暢銷書排名,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但2013年全球海洋健康指數從10月10日公布到現在,竟未見任何報導與討論。這對四面環海,不論民生經濟或國家安全都與海洋息息相關的台灣,豈非怪事?

台灣自2000年成立海巡署、2004年成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2006年通過海洋政策白皮書,2008馬總統在競選政見中宣示藍色革命、海洋興國,並倡議成立海洋部,到2009年轉而決議成立海洋委員會。這十多年來,台灣對於海洋環境保護及資源保育的全球性議題,卻始終缺乏通盤性的策略與行動。

菲律賓阿尼洛保護區,洪聖雯提供。

為廣泛評估全球人類共同仰賴的廣大海洋其環境的健康狀況,以及對人類糧食安全與經濟貢獻程度,以美國加州大學為首,由全球超過65位海洋領域專家學者所組成的團隊,在多家大型企業及非政府組織、媒體的贊助之下,於2012年首度於自然 (NATURE) 期刊發表「全球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 Index (OHI)」。由於該指數是以「永續」為中心思想,兼顧海洋社會經濟面(海洋糧食供應永續、確保漁業就業機會、海洋經濟與工作、海岸休閒魅力)與環境資源保育面(海洋自然資源永續、儲碳能力、海岸防護力、潔淨海洋、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在地意識)共10項指標,其立場超然,評估詳實,因而獲得聯合國的承認與採納。

該團隊繼2012年評估了171個地區後,於2013年納入許多島嶼週邊海域,將對象擴大為220 個國家/地區。兩次評比中,台灣海洋的整體健康指數雖從57分微幅提高到59分;但排名卻從171個國家/地區中的第69名,大幅下降到220個國家/地區的第143名。這樣的海洋健康指數,對以海洋國家自我定位的台灣,到底提供了甚麼警訊?

台灣排名落後,可能是因為納入一些全球知名度不高的島嶼;且此次排名前十一名都是新增的小島,例如第一名是位於南冰洋的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也有不少太平洋的島國,因為開發度極低,環境汙染、破壞的程度也相對較低,包括萬那杜從126名提升到16名,吐瓦魯從71名提升到13名。相較於此,雖有少數已開發國家如紐西蘭、挪威等國家維持平盤;但已開發國家排名普遍落後,包括日本從第13名滑落到87名,美國從第27名落到第75名。

台灣海岸被高度開發利用,加上人口密集,海洋健康程度自難與低度開發的島國相比,因此,我們應該從相對分數所呈現的意義,去思考如何在現有困境下提升台灣的海洋環境健康。

倘深入從各分項指數檢視台灣的海洋環境,可以發現台灣海洋產業經濟的表現仍相當優異,包括確保漁民工作機會方面,排名維持在全球前20名;但在海洋環境保護與資源永續方面,例如特有生物與海域、海岸的保護、海洋休閒魅力以及永續海洋糧食供應部分,都落到了百名之後,顯示在此項目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即使此次排名唯一提升的潔淨海洋項目,從第143名提升到第103名,也遠遠落後許多國家。當然,資料缺乏或資訊公開度不足,也可能是因素之一。

墾丁南灣眺石保護區,郭兆揚提供。有關台灣民眾對海洋的認識,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曾於2010年進行台灣民眾海洋意識調查(該研究近期將發表於Coastal Management國際期刊),發現台灣民眾會游泳的比例為44%,相對的,也有44%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未曾到過海邊(所以台灣在海洋遊憩方面的分數也不高);超過七成民眾支持加強對黑鮪、鯊魚等資源的保育,也大多覺得政府在海洋環境保護及資源保育方面做的有限。特別是多數民眾聽過氣候變遷、墨西哥灣油污染事件、海洋保護區等國際海洋相關議題,但卻只有不到一成的民眾知道台灣有海洋國家公園!

本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對於台灣海洋的認知仍明顯不足。何以致之?或許近來接連發生台菲廣大興漁船槍擊事件,以及台日簽署東海漁業協議,多少增加了民眾對海洋的認識,但政府部門處理海洋事務的機制始終分散在各單位,未能有效統合。一有緊急事件發生,益發突顯海洋議題的複雜度及各部門整合上的困難,更遑論提出更具開創性的海洋戰略。倡議多年的海洋部,以及過渡性角色的海洋委員會,亦因對海洋事務的統整能力及業務涵蓋的範圍與深度仍有爭議,導致該機關組織法遲遲未能通過。

全球海洋健康指數團隊將會持續進行年度評估、更新該指數系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也正積極與該團隊聯繫,並將建立合作機制。然而,台灣海洋健康指數的提升,泰半取決於政府的積極作為。教育部在關切大學排名、經濟部關心經濟成長率、主計處評量國民幸福(痛苦)指數之餘,在全球重視海洋產業與環境健康的大趨勢中,政府部門誰來關心或致力於提升台灣的海洋健康指數?

※ 本文原刊載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