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農博 定位永續農業新亮點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雲林農博 定位永續農業新亮點

2013年11月20日
本報2013年11月20日雲林訊,洪郁婷報導

在濁水溪得天獨厚的肥沃土壤孕育下,雲林可說是台灣首屈一指的農業大縣,這裡供應了全台灣1/3的葉菜類蔬菜和1/4畜牧產品。只是這樣的好田地,在不當的人為使用下,土地逐漸疲乏。長年實施慣行農法使地力逐漸被掏空,農、工業抽取地下水則導致地層下陷與海水倒灌地下水鹽化。

為了找回農業首都的榮耀,雲林藉由12月25日開幕的農業博覽會,重新思考人與土地、食物的關係,追求產量最大化,超限使用土地、水資源,是否是我們想要的未來?

園區濕地,圖片來源:雲林縣政府建築師甘銘源表示,水資源是雲林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在降雨量的情況下,工業農業各項用水都抽取自地下水,造成雲林地區每年5至6公分的地層下陷。農博園區引進鄰近社區生活污水和農業廢水,污水經過溼地淨化,形成豐富的水生生態景觀,藉以傳達水資源的永續利用的概念。

生態設計師張文賢說,雲林環境體質優良,放水後不到一個月園內溼地就出現了魚狗、高蹺鴴及鷺科水鳥,目前已吸引17種水鳥聚集,生物聚集繁衍相當迅速。打造出這樣豐富的溼地生態,張文賢並不居功,他認為只要人對環境釋放足夠的「善意」,自然會很快恢復原本的樣貌。

園區建築材料也多採用在地材料,竹管、竹片、茅草和可重複使用的鋼構材料,就是園區內姿態豐富的場館建材。這些自然材料,不但可以被環境分解,竹子芒草都是容易生長的素材,一支直徑10幾公分的竹管只要4年便可收成,對環境的負擔也較小。甘銘源認為竹構築潛力十足,希望將來能設計出能讓竹管取代鋼架的建築。

雲林縣政府財務其實相當吃緊,舉辦農博的預算不到5億,但「沒錢有沒錢的做法」,綜合宣傳科長陳秀卿說,許多農博周邊亮點,都是利用既有資源整修再利用,如虎尾驛、西螺老街再造、頂溪社區彩繪等,而園區的空拍照片則是以飛行傘取代費用高昂的直升機空拍。

以飛行傘代替直升機空拍,節省經費,圖片來源:雲林縣政府

此次農博除了行銷雲林,重新定位雲林農業本質,也凝聚在地居民的意識,聚集了1000多位地方熱心居民擔任農博志工。同時展現雲林發展農業的決心,邀請青年農夫到雲林發展農業,讓雲林孩子看見家鄉的希望,不必繼續在外地漂泊流浪。

農博展期自2013年12月25日至2014年3月6日,在雲林虎尾展開72天展期,更多農博訊息請上農博官網

※ 加入「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來給環境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作者

洪郁婷

環保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說人權、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