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你還看不見台灣的山坡開發問題嗎?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看見台灣》,你還看不見台灣的山坡開發問題嗎?

2013年11月24日
作者:李采薇

空拍導演齊柏林,阿布電影公司發行,耗資9000萬,歷時3年籌備的《看見台灣》電影,在11/1全台上映,而11/1~11/3的週末票房有1100萬,在台北也創下週末票房第二名的紀錄,可說是紀錄片票房的亮眼成績!而《看見台灣》後,你還要繼續假裝看不見台灣山坡地開發的問題嗎?

從祝山車站看台灣脆弱的山坡地質

電影中畫面拍攝了台灣海拔最高,每年吸引超過百萬人次遊客觀看日出的祝山車站一隅,然而畫面一拉遠,旁邊出現大片山坡地崩塌危險景象,緊鄰車站旁邊。莫拉克風災後,祝山部分觀景台就已經封閉不再開放,儘管如此,大多數台灣人還是無法感受到,台灣山高谷深、斷層綿密、地勢陡峭等特色,造成地質脆弱的問題!

莫拉克風災祝山車站的公告 (攝影者:snooker)

台灣的山勢壯麗雄偉,但極端氣候下的暴雨加上地震,短短十幾年內,我們早就目睹了許多土地崩塌的可怕景象,從齊柏林導演多年的紀錄照片中,我們大可看到921大地震在雲林造成草嶺大走山的畫面,莫拉克風災暴雨讓大武山多處崩塌,蘇花公路逢大雨就坍方封路。 

921雲林草嶺大走山 (攝影:齊柏林)

大武山在莫拉克風災後多處坍塌 (攝影:齊柏林)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台灣至今有很多災情慘重的尚未似乎也永遠無法完全恢復,當時小林村一夜被土石掩埋的景象,南橫公路到至今尚未通車,是否提醒了台灣因應土地政策的改革與措施不足?端看今年內政部提出「全國區域計畫草案」,內容放寬水庫集水區、活動斷層兩側一定範圍限制開發規定,草案中劃定第1級環境敏感區內,只要開發者承諾汙染控制事項,就可以不經環評有條件開發,讓許多環保團體質疑會讓許多集水區的飯店就地合法。然而誰能承諾台灣土地是否有這樣的負載能力?

88風災後的小林村 (攝影:齊柏林)

南橫公路在莫拉克克風災後,尚未通車 (攝影:齊柏林)

過度高山農業

因為台灣海拔差異大,不同溫度的條件造就台灣高山茶葉、蔬菜、水果等各種高山農業。高山作物因為價錢好,導致許多農民過度開發,在大片大片山頭上擠出可耕作地。2006年的梅雨季節,即造成仁愛鄉翠巒部落茶園崩塌。高山農業過度施肥以及農業使用,也會影響台灣水庫的水質,但承擔健康風險的,可能是生活在下游的居民。

仁愛鄉翠巒部落茶園2006年因豪雨崩塌 (攝影:齊柏林)

高山農業並不是全然不可行,在有嚴謹的水土保持以及農藥管制下,不但可以達到生態和諧共存,更可創造的美麗的農村景觀,近年許多學者提到里山倡議,就是在以日本里山為案例下,希望推動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尊重自然法則來維持、開發社會經濟活動(包括農業與林業)。然而過度開發的高山農業,使用極不永續的種植方式來對待土地,將會留下什麼給未來的子孫?

清境不清靜

清淨一帶民宿林立的問題,早就被許多專家多次提出警告。在清境短短4公里之內,就有100多家大小型歐式民宿,遊客多污水也多,但清境地區沒有污水處理系統,居然都是直接將水排放進濁水溪。台灣法令規定山坡地坡度30%以下才能蓋建築物,但清境一帶很多都蓋在50-60%的坡度上。根據縣府統計,清境地區民宿有134家,其中只有34家合法。清境的特色民宿,真實身分大都是「農舍」,依規定總樓板面積,不能超過150坪,高度不能超過三層樓,但是符合規定的,寥寥無幾,違建問題非常嚴重。

南投仁愛鄉過渡開發的狀況嚴重,碧綠山林所剩不多 (攝影:齊柏林)

而在清境下方的廬山溫泉,在2008年遭辛樂克颱風侵襲,造成嚴重災情,2012年6月「610水災」及8月蘇拉颱風帶來大雨,塔羅灣溪河水溢堤,多處溫泉旅館一樓遭水淹沒。即便學者專者表示,廬山溫泉區地質脆弱,母安山北坡岩體持續滑動中,當地極不安全,無法以工程治理手段保護,但至今仍有業者在當地繼續營業,如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南投地區崩塌狀況 (攝影:齊柏林)

誰會是土地破壞殆盡的受害者

因為清境地區高度開發,讓不透水層面積擴大,地表或是下雨的沖刷,會帶來大量的泥沙,導致底下的萬大水庫淤積越來越嚴重,但根據水土保持技術規範,山坡地開發要做好滯洪池、沉砂設施,但是清境地區如同汙水處理一般,一樣也沒做。然而在經濟開發、觀光旅遊之下,是否一定要犧牲人民健康、國土安全,甚至是百姓生命?

萬大水庫淤積超過七成 (攝影:齊柏林)

《看見台灣》的旁白吳念真曾公開沉痛提醒:「當我們把住民宿、喝高山茶、吃高山蔬菜當成時髦的休閒,我們其實都是破壞這塊土地的共犯。」除了國家政策之外,我們是否能夠用實際行動停止繼續傷害土地?

從選擇開始改變

消費是構成經濟模式的源頭,但許多消費者往往不知道自己選擇消費的當下,間接決定了環境的走向,如果你願意多花點時間瞭解自己所吃的食物來源,瞭解各種享樂背後的環境代價,並且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會促使更多人發展對環境低衝擊的產業或旅遊模式。看見台灣,除了看見美麗,也要看見如何繼續保護台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