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鮮乳的煩惱】我們不是喝牛乳的民族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喝鮮乳的煩惱】我們不是喝牛乳的民族

1985年05月07日
作者:楊憲宏

在行政院衛生署贊助的「國人膳食營養狀況調查及國人體位之測定研究計畫報告書」中,計畫主持人臺大醫學院生化科教授黃伯超有一項意外的發現,他發現,年輕一代的日本人在平均身高與體重方面都普遍優於臺灣地區的青少年。

在中國歷史上素有「倭人」之稱的日本,竟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有如此「長足」的進步,的確令人驚訝。包括黃超怕在內的多位醫界人士,在探討這個意外發現時,都不約而同的脫口說出:「牛奶!」兩個字。他們認為,戰後日本大力推廣的牛乳改善國民體質的積極行動,可以解釋這個變化。黃伯超在報告中寫出:「我國男女成人平均身高在40歲以下的比日本人矮或大致相等,但40歲以上各組則比日本人高,平均體重值之中日比較,也有類似的結果,此種現象顯示,日本人在體位方面的優勢是近年才發生的。」


牛奶的魔力,最近因此在營養學界造成不小的「震撼」。

去年國內各大學與教學醫院的營養學家,在一項討論國民對營養正誤觀念的座談會上,重新提起十餘年來臺灣地區營養問題的最大「公案」:「為什麼在營養取得這麼容易,而且國民經濟也極為寬裕的今天,臺灣地區民眾普遍仍有不同程度缺乏維他命B2及鈣的問題?」

專家學者在經過各方舉證,多角分析之後,一致同意黃伯超教授的一句意義涵蓋極廣的話:「我們不是一個喝牛奶的民族!」

「維他命B2」富含於綠色大葉的蔬菜中,「鈣」則普遍存在於動物骨骼中;牛乳則同時含有這兩種營養物質,而且含量特高。黃伯超認為,要改進中國人體質在這方面的「缺失」,喝牛乳,不僅最經濟,最有效。這個觀點,也同時反證了,我們中國人牛乳喝得少。

以民國68年為例,國人每人每年的牛乳消耗量只有29公斤,比之美國平均每人148公斤,日本的62公斤,差距極大。

這種巨大差距,至少已維持了20年。

毫灣地區多年來並不是沒有利用牛乳政善國民營養和體格的觀念,可是卻幾乎從來沒有具規模性有效的規劃,多年來除了有人以自願方式產製「學童乳」,或小地區鼓勵農民喝牛乳外,幾乎看不到系列推展牛乳的措施。農林廳之下設有「乳品基金會」,多年來也從未以其充裕經費真正負起推廣牛乳的工作。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劉廷英說:前幾年,民眾、企業都把牛乳看成是解渴的冷飲,只在炎熱夏日飲用。這種態勢不但造成臺灣地區牛乳營養觀念的難以推展,也造成臺灣地區發展酪農事業的瓶頸。

去年國內食品研究單位曾邀請各國專家為「牛乳」開了一場研討會。會中來自歐洲的專家指出,歐洲國家每人每年有400的牛乳消耗量,可是歐洲國家仍然未放棄推廣牛乳的計畫,他們為牛乳取了一個宣傳用的名字叫「歡樂的飲料」。為了引起孩子興趣,還舉辦各種與牛乳有關的遊樂和教育活動。

韓國、新加坡這幾年也都由教育機構推動大規模的「學校喝牛乳計畫」,韓國政府為「迎合」韓國人「好補」的民族性,推廣牛乳時,大力宣傳為「精力食品」。

利用牛乳來改善、維持國民營養,是目前各國的主力趨勢,同時也是各國用來作為重新規劃土地利用、發展酪農事業的最力理由,他們都以「牛乳」企業做為維持土地利用、創造農民經濟的最大「活水」。

最近來自德國慕尼黑的一項研究指出,7至10歲的學童在早上10點鐘左右會普遍發生嚴重分散注意力的狀況,牛乳可以改善這種情形,使學童的精力可以維持到中午以前。這個發現已被各國引為必須加速推廣學童飲鮮乳的重要依據。

臺灣地區目前自產牛乳量只佔總消費量的11%左右,比例還在年年下降,鮮乳飲用量則從30年前每人每日1cc,增加到目前的7cc。自己不養乳牛,就喝不到鮮乳,這種狀況如不想辦法改善,推廣牛乳的計畫恐怕還要落後好幾年。

值此全世界都利用牛乳和鮮乳改善國民體質的時代,臺灣地區正擁有最有利的發展和推廣環境,就如一名營養學家說:「我們到底還在等什麼?」

原我民國74年5月7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我們不是天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