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西海岸】被「吸血」與「下毒」的大地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離別西海岸】被「吸血」與「下毒」的大地

1986年04月29日
作者:楊憲宏

西南沿海的養殖漁業保護區,繼文蛤、牡蠣之後,烏鰡魚也發生毒死事件,充分顯示,這並非單一的污染事件,而是根本的生態破壞;如果不能從西海岸傷痕中記取教訓,將來,對臺灣地區生活環境的前途將造成更大危害。

多年來海岸的管理只有軍事情治單位的「安全觀點」,對如何維持海岸生理、生態的完整性一直止於學界「迫切關心」而政府全無行動的狀態。

由於近來臺灣地區都市發展幾近爆炸性膨脹,在擴張過程中稍有條件的偏遠地區都成了發展開發的熱門目標,而管制法令卻未能具前瞻眼光,防患未然;就連緊隨其後,防微杜漸也談不上。

在社會現代化運作的腳步加速之後,臺灣地區整體土地利用本應隨著生活條件之改變而調整功能設計,這項前瞻性工作雖然有具遠見的學者專家建議過,但有關政府部門顯然不能從「憂患意識」及早謀求解決之道。

「農業輔導工業」是政府多年前為促進工業升級所做的「權宜之計」,可是在工業化急速邁進的忙亂腳步中,大多數的人都已忘記這是「權宜之計」。反而奉為追求繁榮之無上法則。於是大量工業入侵農業地,原來計議為農業專業的區域,都可以在政府工業的部門合法許可下,創建工業區,這種工業農業夾雜的情形,已成了臺灣近代發展的特殊景觀。

在平原地帶出現的工業包圍農業現象,同樣也出現在海岸。海岸地區是自然界中仍處於巨量變化中的環境,任何人為的介入,所引起的破壞都無法估計影響。因此海岸在環境先進國家都屬最好不要介入的地帶。

臺灣地區在過去幾年除了強行侵入養殖事業這種近乎「吸血式」的破壞之外,還讓工業區這種「下毒式」的破壞同時進入海岸區。

工業區為什麼要選擇在海岸,是工業野心人士想利用遠離人群「節約」污染處理之成本,他們認為海可以消解所排放的污染。養殖事業則因地理方位之必要,選擇海岸,夢想著與工業家完全不同的發財夢。

這兩種開發有一定的對立程度,而且「吸血」與「下毒」同時進行,對海岸的生理傷害也有加速的作用。

這樣淺薄的道理多年來,對臺灣地區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的人,卻像深奧經書一般,怎麼說明都聽不懂。許多從事養殖業的農民在最近一連串事件發生後會感慨說:「其實老早就知道有一天會非成這種悽慘地步,只是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無論是政府決策者、工業界、農業界,都是在「只是沒想到來得這麼快」的心態下,共同姑息問題。

海岸分區歸劃「土地利用管制」是臺灣地區恢復土地生機最重要的一個先鋒工作,在這個已經受到工業「下毒」與無限制農漁「吸血」的西海岸上,找尋療傷止痛之方,是個極艱辛的工作,參與這工作的人應該知道,這是一件挽救「臺灣受傷的土地」歷史性工作的第一步,如此沈重負擔,需要有絕大忍受萬難的勇氣,因為日後來自各黑暗角落的壓力可預測的將一波波綿綿而至。

原載民國75年4月29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受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