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處棲地大面積改種黃豆 WWF:肉品需求是主因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多處棲地大面積改種黃豆 WWF:肉品需求是主因

2014年01月23日
本報2014年1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王元才編譯,鄒敏惠審校

近期出版的一份WWF報告揭露了黃豆背後所隱藏的環境衝擊。報告中表示,快速的飼料黃豆需求是許多草原、森林消失的關鍵。

以黃豆為主的飼料。(圖:UnitedSoybeanBoard)

「我們所消費的黃豆比我們想像的要超出很多,但真正的問題並不是豆腐和醬料裡的黃豆,而是豬肉、雞肉以及加工食品中所含有的黃豆。」WWF的全球黃豆團隊主任Sandra Mulder說:「生產1公斤的雞肉可能就需用上半公斤以上的黃豆。」

WWF表示,快速的飼料黃豆需求是許多草原、森林消失的關鍵,包括巴西、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境內的亞馬遜雨林、巴西的Cerrado熱帶草原、大西洋沿岸森林(Atlantic Forest)、查科(Chaco)森林、齊基塔諾(Chiquitano森林,以及北美大草原等。此外,也產生美洲虎、巨型食蟻獸、犰狳和金剛鸚鵡等物種瀕危問題。

報告中詳細說明了過去50年間,黃豆生產量在這些土地上成長10倍的緣由及過程,甚至還可預期在2050年前將加倍。在南美洲,大約有4千6百萬公頃,遠超過一個德國大小的土地面積被擴張用於耕作黃豆,取了原有的農耕、畜牧和自然生態。

肉品需求帶動 3/4黃豆用於動物飼料

過去數十年在全球的穀類中,黃豆經歷最大幅的擴張,以致WWF必須提出警訊,確保黃豆產業不會傷害到土地上的人動物。黃豆在2012年產量大約270萬噸,4分之3被畜產公司用於生產動物飼料。

這樣的關連性在家禽肉品的增長特別明顯。截至2007年,過去的40年,家禽肉品產能增長超過7倍(711%)。荷蘭最近研究顯示,每生產1公斤的家禽肉類平均要消耗575克黃豆。

超過9成的黃豆都集中栽種於6個國家:巴西、美國、阿根廷、中國、印度、巴拉圭,及正在快速擴張的烏拉圭和玻利維亞。WWF表示,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可以參考官方營養建議,減少動物性蛋白質攝取並杜絕食物浪費。

減少負面衝擊的可能

WWF認為大幅降低黃豆的負面衝擊是有可能的,但有賴各國政府堅實行動力,以及黃豆產業價值鏈中,環境和社會兩方面的永續性支持。在這之中,生產者、消費者、資金提供者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報告也指出其他改善方式,例如大幅改善土地規劃、保護脆弱和有價值的土地、推動良心大豆圓桌會議The Round Table on Responsible Soy,RTRS)認證方案、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廢棄物的減量等。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是世界上最大,觸角也最廣的獨立保育組織,超過5百萬贊助者及超過1百個國家的分支辦公室。WWF任務在於阻止地球生態的劣化,建立與自然和諧的人類生活模式,其方法包括了保護世界上的生態多樣性、確保可再生資源的永續利用、推動污染及過度消費的持續減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