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1日
作者:Green Inside
面對氣候極端表現,越來越多國家鼓勵吃原生、粗放的蔬菜,這些原生蔬菜經過環境數百年的歷練,適應氣候、環境的能力超強,不但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更有助於防止營養不良,還能在風災頻繁之際,扮演異軍突起的角色。
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的報告也指出,約75%的地球上的植物遺傳資源已經滅絕,另1/3的植物多樣性預計將在2050年消失。檢視我們日常飲食,幾乎只集中在少數幾種作物生產;過去前人利用野菜的方式也幾乎失傳。
野菜通常指生長於山間野外,沒有經過人為栽培的野生可食植物。不同的族群對於野菜,利用的方式各有差異,園藝專家提醒,最好能了解原部落的利用方式,例如一次吃多少量、烹煮方式,才能聰明吃出健康。
花蓮知名的吉安黃昏市場,常常陳列販售原住民採集的野菜,如樹豆、翼豆、鵲豆、短豇豆等豆類,蕗蕎、山蘇、山芹菜,還有,原住民擅長處理的黃藤心,這些都是原產地在台灣的野菜。除了現煮現炒的新鮮料理之外,野菜還可以利用加工浸漬,成為獨特的產品。
一些我們熟知的野菜,在台灣野外馴化的野菜,如野莧、馬齒莧等,其實也曾經過外來種,甚至入侵的過程,演替過程中替換掉多少原生物種,已經不可考,只知已達到目前的平衡狀態。因此,植物研究學者建議,引進外來的原生蔬菜,應經過謹慎評估,避免造成外來入侵的事實。
最近在民間以及農業試驗場推動下,以不過份馴化、管理,培植出多樣性的野菜種類。趁此機會,為你的餐桌加上幾樣野菜吧!
當季最夯的野菜,當屬昭和草(飛機菜)、明日葉、青葙、珍珠菜;此外,一年四季都可吃的野菜:過溝菜蕨(過貓)、山蘇、皇宮菜、食茱萸,都是很好的選擇。
※ 本文轉載自Green 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