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在劫──河南鄭州大樹進城運動(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環保撬動中國

古樹在劫──河南鄭州大樹進城運動(下)

2014年04月03日
作者:林吉洋(中國環境運動志工)

轟轟烈烈的「大樹進城」運動──鄭州惠濟區政府古樹苑

自然之友河南小組的前一任組長──崔晟老師,本職是中學音樂老師,因緣際會奮身投入環境保護,長期關注鄭州的河川與環境問題。崔老師自嘲地說,因為參與環保經常與當局「打交道」緣故,他成為學校裡領導關心的「問題老師」,雖然有人投以異樣眼光,卻也有人默默支持,逐漸擴大護樹志願者的隊伍。

護樹志願者崔老師坦率風趣,但在拍攝紀錄古樹時,卻也專注情感,彷佛與樹對話。(圖:林吉洋)

崔老師帶我們到鄭州市惠濟區政府旁的綠化專案—古樹苑,這是區政府引以為傲、敲鑼打鼓的「綠化政績」。2003年開始鄭州惠濟區政府打造這一座占地百多畝以上的「古樹苑」,對外號稱園區內收藏上千株數百年的古樹,然而根據崔老師長期觀察計算,這10年來上千株古樹絕大多數已經死去,當年的第一批千株古樹僅存8棵,現在的古樹絕大多數是後來又重新移植的古樹。

惠濟區人民政府煞有其事給移植來的古樹掛上牌子:古樹名木,嚴加保護。親眼目睹,叫人哭笑不得。(圖:林吉洋)

對綠色中原的志願者而言,古樹苑是一個人類以植樹綠化、移植保護為名,實則殘害大量古樹的悲劇。近年來,河南當地志願者已經多次透過行動與媒體傳播呼籲公家單位與民間企業,停止這一種「大樹進城」的盲目綠化運動。但是從公家單位到民間建商,「大樹進城」的城市綠化運動似乎還在加足馬力衝刺。

在古樹苑對面正是一處正在新建的基地主打「莊園級別墅區」為噱頭,社區以精美的建材、優美的環境綠化以及戒備森嚴的午夜管理為號召,幾叢老樹孤零零站在正在等待施工的黃土上,遙遠地向城市中產階級招手。

歐式社區的優美環境吸引一對新人走進社區取景拍攝婚紗,另一頭是待建的基地與風中搖曳的移植古樹。(圖:林吉洋)

「這就是我們理想的社區嗎?」崔老師提出質疑。買樓是城市人一輩子最大的心願,但卻未曾瞭解到,理想中大樹林立、綠意盎然的社區風貌的背後藏著的秘密。買屋者付款當中的一部分,可能就間接付給毀壞森林,盜採老樹的不肖商人?

植樹綠化內情並不單純?

看到令人觸目驚心的綠化事業,調研志願者不禁感歎這種綠化運動是「善意的惡果」。當筆者進一步追問這些有關單位難道不知道古樹的來源?崔老師笑了,他說我們太單純…或許,對崔老師而言,我們就像到庭園級別墅看屋的中產階級一樣良善單純而無知,完全不會過問還在施工的基地怎麽會有這麽多百年古樹?

崔老師指出,這一種盲目綠化的錯誤背後是「赤裸裸的利益」,龐大的利益鏈一環扣一環。崔老師站在200多年的皂角樹前,告訴調研者,移植的古樹初期還能靠著自己的能量維持幾年生命,一旦氣力耗盡,就像垂暮老人一樣衰弱,病痛纏身然後死去。

「河南大別山的白蠟樹已經絕種了。」崔老師站在一株800年的白蠟樹前,撫摸白蠟樹有感而發。(圖:林吉洋)

根據調研過程的理解,由於環境空前惡化,各地政府為了扳回顏面正加大環境綠美化,大樹進城的運動正在鼎沸階段。各式綠化專案園中大量死去的古樹,正好給後期維護編列預算創造空間。這一類綠化門面的專案一旦上馬以後,以後的維護預算就不愁沒人認帳,源源不斷。

盲目的植樹綠化運動背後是龐大的利益驅動,當我們追問崔老師古樹的來源時?崔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古樹大多來自湖北,而且大多從保護區域盜採非法買賣得來。

良善、單純、無知的中產階級,完全不會過問還在施工的樓盤怎麽會有這麽多百年古樹?(圖:林吉洋)

期待公民自主的綠色意識覺醒

調研期間,在志願者們先後於微博揭露、滎陽市京襄古城遺址公園、鄭州綠博園、鄭州惠濟區政府古樹苑的大量古樹移植之後,開始引發網友議論。

其中有網友質疑「大樹進城運動」難道是一種「假借生態名義的文化大革命嗎?」。我當下的直覺以為這是網友的一種嘲諷,文革距離我太遠!但我想這也許也是一種無奈的譴責。就像法制日報在評論錯誤的「植樹造林」政策思維所下的標題──「病態的中國式植樹護林」。植樹綠化已經變成一場從上至政府、下至建商小民瘋狂與盲目的運動。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有網友也提議運用消費者的力量:「在購買社區房屋之前,先問建商古樹來源。」以遏止購買不明來源的古樹。

真愛古樹,就別讓他背井離鄉。(圖:林吉洋)

為了反轉這一股「盲目植樹」、瘋狂「大樹進城」運動,自然之友河南小組還有董雲嵐教授都在行動,也有更多我不認識的各地的護林志願者,包括南嶺、廣西、河南桐柏,志願者各自組成小組透過在地行動、網路串連正在共同阻擊這一波對森林與老樹的迫害。

調研行程結束時,董雲嵐教授透過微博傳來,中國國家林業局於植樹節正面宣示「反對大樹進城」的嚴正立場。在此建議擁有執法權力的有關單位,除了宣示立場,若森林公安拿出執法魄力,我想縣民也會不吝於給予掌聲支持。只有採取行動,才能遏制盜採盜賣古樹風氣。(全文完,回到上篇

作者簡介:
林吉洋1980年生,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關注環保、社區、鄉土精神與兩岸公民社會交流。2012.10~2013.12接受浩然基金會資助,於中國(北京)環保組織──自然大學服務。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嘉南平原,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曾任職於社區大學,跑過業務打過選舉,2012-13年獲選浩然基金會第5屆國際志願者,派駐於中國環境組織北京「自然大學」,2015年、2016年以環資專欄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榮譽,2019年起在《上下游》擔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