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跳針「樣板戲」 從茂名反PX抗爭看政府定位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破解跳針「樣板戲」 從茂名反PX抗爭看政府定位

2014年04月09日
作者:馬天傑(綠色和平東亞辦公室項目總監)

茂名反PX

3月30日,廣東茂名部分市民抗議當地建設PX案,與官方發生街頭衝突。近幾年來,中國各地已因PX案發生多起公眾較大規模抗議。

目前中國遇民間阻力最大的工業案非PX(對二甲苯)莫屬。從一定程度上說,一個PX替中國背上了環保公眾參與的多年欠賬。這對於PX來說,公不公平?你可以說不公平,因為有些同等風險的案因為沒有那麼耀眼的「光環」,可能早就通過了。但這個光環一旦有了,就很難消除。為什麼難?因為觀眾已經熟悉了劇本和台詞,默認了誰是座山雕誰是阿慶嫂,你要讓他們相信這齣戲該有另一個結局,光靠換演員是不行的。

遺憾的是,從2007年廈門PX事件以來,PX這齣樣板戲除了輪番更換的「演員」(城市不同、案不同),事件進程幾乎原樣照搬。先是傳言要建PX案,然後流言四起,隨即公眾上街散步,最後政府出面解釋,然後該案或遷或停或不了了之。每一次的爭論重複性極高,一般圍繞「PX致不致癌,毒性多大」、「PX案有沒有國際規定的安全距離」等固定話題展開,政府的澄清也往往搬出「PX是化纖重要原材料」 、「國外也產PX」、「PX低毒」等固定論據,總之如果我是一個長期跟踪此類事件的記者,我的每次報導是大同小異的。

觀眾之所以自動進入「樣板戲」模式,並共同推動事件往固定路線和結局發展,跟該劇的「角色設定」很有關係。而一些主要演員多年來堅持自動代入相關角色,也賦予了這部「樣板戲」持久不衰的生命力。

就拿地方政府這個最主要的「頭牌」角色來​​說,在這齣戲裡,它自己明明有利益,還要出來主持公道。觀眾認為我對你這個角色了解透徹,你別糊弄我了。偏偏有些地方政府不信邪,認為只是自己「主持公道」的聲音不夠響亮而已,今天找清華教授來解釋,明天搬行業專家來答疑。

比如這次茂名事件的地方政府,其實早在2009年,就已經在《廣東省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指名道姓地寫了「重點推進茂名石化60萬噸/年PX案建設,」宣示了自己對該案的重視,成為了一個事實上的利益相關方。在這種情況下,你再出來說「整個案的環保治理措施完備、成熟、可靠、有效」,只會應者寥寥。而且,從這幾次事件來看,地方政府「入戲太深」,它們往往給這些PX案「打保票」、「拍胸脯」,而很少以更超脫的姿態做程序性的解釋、引導。這樣只會加深觀眾對你這個角色的刻板印象:「你看,我就說你們是穿一條褲子​​的。」

要打破這種角色代入慣性,光換演員是不夠的,得換劇本,讓觀眾意識到,它們看的是另一部劇,新的結局是可能的。對地方政府來說,最大的角色轉換就是從利益相關方,變成一個裁判。在這種角色設定下,地方政府對具體案不顯示預設立場,最大的職責是確保法定程序得到嚴格遵守,各項法規得到忠實執行,最終的決策具有合法性。但這種角色轉換,說起來容易,實現太難。

就拿這次茂名事件的地方政府來說,在過去幾年,它在茂名石化的環保相關問題上,留下了一攤程序上的爛賬。《瞭望東方周刊》去年的一篇報導說,茂名石化近10年的發展擴張過程,未批先建、違規審批。2004年,100萬噸/年乙烯案在尚未通過環評的情況下開工建設,直到2008年案環評才通過環保部審批,到去年該案仍處於被「督辦」狀態。而2009年,廣東省環保局違規審批茂名石化油品升級改造工程,該審批在2010年被環保部撤銷,要求重新對案進行環評。在這種「前科累累」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又如何能樹立起程序上的公信力呢?

而且地方政府缺的還不僅僅是程序上的威信,它們那隻「閒不住的手」到目前為止仍然在深度干預經濟。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產業規劃往往細化到具體企業具體案,雖然很多案其實並不涉及到政府投資。地方政府在這些案上所扮演的角色早就確定,想臨時回頭當「裁判」可不是那麼容易。

當議事廳裡的程序失靈的時候,決策過程就被推向街頭。這是PX這齣中國樣板戲的高潮部分。但走向街頭就意味著,所有那些在選址、工藝、污控技術上所可能存在的迴旋折中選項只能被化約為非此即彼、建或不建的零和遊戲。這個結局,從裁判往對方球門帶球的那一瞬間開始,就已註定了。

如果有一天,中國PX案可以有條不紊地讓各方坐下來討價還價了,那說明環保公眾參與算做到位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有魄力去改變劇本。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