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路三段31巷 | 環境資訊中心
不核作之聲

信義路三段31巷

2014年04月27日
作者:施柏榮

義光教會門口,停建核四落實民主(來源:施柏榮)

夜晚經過義光教會,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晚風特別大,在一旁的小公園,也站了一些人,彼此不說話,只是靜靜地朝教會的門口顧看。義光教會門口已鎖上,一張白紙,在路燈的照耀下清晰地映出「落實民主,停建核四」四個字,這裡是林義雄禁食行動的現場。

教會就處在大安區一個名喚「信義路三段31號」的小巷中,如果不特別留意的話,也許不會發現這條小巷筆直的出口,矗立著台灣一間重要的政府部門──「經濟部工業局」。這樣一條雙向道的筆直小巷,在「義光教會」、「經濟部工業局」的相互映照中,頓時充滿了「象徵」意義,也映照出一個島嶼終久不散的迷惘。

其實,「核四」背後所代表的是一個佔據島嶼許久的意識形態──「發展主義」(developmentalism)。在台灣,這樣的一個詞彙,經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思維,「拚經濟」三個字就是再明顯不過的符碼。然而,如果更準確地來說,這裡所謂「發展主義」不只是指涉一個國家,而是全球強國與弱國之間的剝削關係,在這個關係中,(中心邊緣的)開發中國家必須被迫來加入、參與發達國家所建構的生產體系,因而多數的開發中國家只能選擇高耗能、高污染的製造業。

譬如以台灣來說,就因為被配屬於附加價值較低的製造端,因而我們必須建置大量的廠房來進行生產,因此需要大量的電、大量「便宜的電」,來壓低生產成本,藉以從產品中獲取微小至極的利潤;然而,從生產的產品中,獲取大部分利潤者,卻是體系之上的強國。

在這樣的一個由強國所建置的體系之中,台灣除了要付出更多的工時、享有最少的利潤之外,最嚴重的剝削轉移是:「風險」的承擔,因此,我們的孩子必須要承擔更多的核廢料、承擔更多核能電廠失控的生命風險(風險將與勞動剩餘價值的獲取成反比)政府卻沒有告訴我們這些。

難以接受的事實是:直到現在,台灣都還處在「被殖民狀態」。只是殖民者用的不是火藥,而是經濟、意識。而台灣政府,不過只是跨國資本殖民的意識貫徹者。

為什麼,台灣人民需要擔負這麼多的生命風險呢?

在全球不對等的生產關係中,「反核」與「反服貿」(即反自由化)擁有相同的邏輯。它們是一件事。反對不平等的剝削關係。第一件事情,便是要奪回國家的詮釋權,而「反核」就是這樣的一件事。只是,當人民只能以身體做為最終的武器時,那麼這個政府就失去了正當性。

這是一條雙向道,我們必須回頭。

※ 寫於台北義光教會,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