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十七線105公里處,舉目所見盡是一片沼澤濕地,坐落於此的成龍村過去總為水災所苦,直到2009年觀樹教育基金會受林務局委託進駐當地後,村落居民的生活逐漸產生變化。除了孩子們課後時間進行的溼地調查,以及大人們成立的環境解說讀書會;每年4月至5月期間,更有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與當地小朋友、志工們共同完成的「成龍國際環境藝術節」。
魚寮小徑走出希望之路
成龍國際環境藝術節今年邁入第5屆,是由觀樹基金會、林務局、雲林縣政府共同舉辦。承襲與濕地生活、環境結合的策展概念,今年主題為「希望魚寮Fishing for a Better Environment」,意在提升大眾對養殖生活、水產品的認識。魚寮作為養殖者儲放工具及休息所在,是養殖生活很重要的部分。所以選用魚寮做為創作主題,除欲改變硬體環境,更提供養殖生活的新想像。
與往年的環境藝術不同,今年作品座落在魚寮周遭或直接改造魚寮,藝術家創作過程必須避免打擾魚塭作業,策展人Jane Ingram Allen表示,溝通是很大的挑戰,最初魚塭主人以為「希望魚寮」就是翻修魚寮,幫忙換窗戶、修屋頂,結果藝術家要做的事,實在超出想像。「今年並不容易,但很好玩」,Jane特別感謝出借魚寮的三位阿伯。
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創作,藝術家與志工以及成龍國小的小朋友們合作,蒐集可回收材料、利用在地素材,一共完成六件大型作品。像是美國藝術家Kathy Bruce為呼籲大家認識養殖生態,以竹片編織成穿牆的大虱目魚;荷蘭藝術家Maurice Meewisse打造的新魚寮;英國藝術家Katie Surridge與孩子們一起創作的壁畫魚,並用回收玻璃、磁磚創作馬賽克拼貼,開闢供人休憩的座位區,幫魚寮變裝 。
台灣藝術家王彥臻,利用回收布料及瓶蓋,幫魚寮打了個大蝴蝶結,作為送給土地的希望之禮。阿根廷藝術家Joaquin Fargas製作簡易發電裝置,淨化鹽水成淡水;法國藝術家Thierry Godet則是建造一座窯,希望大家聚集於此,一起分享食物與生活。所有作品皆都表達對當地生態、生活、生產的關切,作品所在的魚寮小徑儼然成為一條希望之路,使產業重獲新生。